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

电影《红手印》主创西安见面会暨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举行

2023年12月19日 字数:3638

 
  与会嘉宾及剧组主创走红毯入场
 

  电影《红手印》主创西安见面会现场
  
  12月18日,由榆林市天成万禾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出品;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中共吴堡县委、吴堡县人民政府,陕西阳光报社联合摄制的乡村振兴题材院线电影《红手印》主创西安见面会暨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成功举行。
  记者 丁莉/文 梁萌/图
  
  电影《红手印》主创西安见面会在西北大学成功举行
  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副会长付发学,陕西阳光报社社长、总编辑万波,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孙录见,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茅盾研究会理事钟海波,西北大学文学院影视文学系教授李有军,西北大学文学院影视文学系教授薛凌,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赵爽英,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工会主席、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高春艳,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新媒体教师魏潇然博士,西北大学外语学院教师鞠娟以及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2023级新闻传播学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见面会及学术研讨会。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孙录见在致辞时表示:“电影《红手印》是以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优秀共产党员、第一书记薛毅同志为原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优秀电影。主人公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干部,不畏艰辛、勇担使命,积极为陕北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改善生活而努力,为乡村振兴鞠躬尽瘁,最终在扶贫的道路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是陕西乃至全国乡村振兴中千千万万名优秀干部的真实写照。作为西部地区最早开办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始终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作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宗旨,学院将以此次首映礼为契机,以薛毅同志为榜样,进一步扛起政治责任,激发广大师生的干事创业热情,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陕西阳光报社社长、总编辑万波在致辞中说:“《红手印》是一部紧密关注中国大地巨大变迁以及时代发展潮流的电影。作为参与了这部电影策划、联合摄制的单位,《阳光报》作为人们心中的传统纸媒,曾经的梦想是一纸风行、服务万千读者。在新媒体时代的疾风迅雨中,我们从未止步,不断挑战自我,闯入新赛道,寻找新动能,形成了集报纸、网站、新媒体矩阵于一体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培育出了‘少年家国信’等影响力广泛的新媒体平台。这一次,我们走入影视这一个全新的领域,参与摄制了《红手印》,正是我们以全新的传播方式为时代发声、全方位履行媒体使命的一次尝试。今后,《阳光报》愿意以‘创,始于闯;新,发于心’的创新意识立足西安、辐射全省,为促进陕西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毋庸置疑,短视频和微剧等新的传播方式将这个时代无数人的生活切割成了碎片,深入阅读和深度感动成了稀缺品。正因为这样,更需要有人将英雄和崇高的声音放大,让薛毅这样的人物故事回到传播的主流阵地中来。这就是今天这个见面会和座谈会的主要意义。”
  《红手印》讲述了薛海(田占林饰)临危受命到贫困的酱子村当第一书记,因为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然而,“村村通”公路施工队的老板却因为薛海严格把关道路质量导致自己无利可图,便心生一计,用“泼脏水”的手段害得薛海被停了职。酱子村的所有村民在请愿书上签了字,并按上了红手印,希望他们可亲可敬的薛书记还能回到村里工作。多亏了上级部门明察秋毫,最终还了薛海同志清白。如愿再次回到酱子村的薛书记,依旧是忘我工作,终因劳累过度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大家痛心疾首,在追悼会上怀着悲痛的心情送了薛书记最后一程。
  观看完电影《红手印》,专家、学者好评如潮
  观影结束后,参会嘉宾与老师、同学们参加了电影《红手印》的学术研讨会。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工会主席、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高春艳主持了研讨会。
  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副会长付发学说:“因为我就是陕北人,所以今天不免带着深厚的感情来看这部电影。陕北有这么好的干部,我很激动。观影时,我想到了焦裕禄,很高兴我们陕西也有这样优秀的干部。将这样的典型人物搬上银幕,让我们陕北人讲自己的故事,这是一件好事。电影深深地打动了我,演员演绎得非常真实、生动,他们不是一线演员,但是都饱含深情,观众们看了之后也都深受感动,能够产生共鸣,与他们共情。影片对于陕北的地理风貌也有生动的刻画。说老实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陕北真是穷怕了,我们小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我对这部电影很有感情。这么好的电影应该列入电影党课,通过大力宣传,让我们的公职人员和农村的扶贫干部都来看看这部电影。”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茅盾研究会理事钟海波说:“这部电影有3处场景都催人泪下。首先是薛海在洗清了冤屈后重新回到村子里时,村民们欢迎他归来的场景非常感人;其次是家人给薛海过生日,但是他却忘记了自己的生日;最后是薛海因公殉职的场面,这3处场景都非常感人。电影的主题是很厚实的,镜头里包含了陕北农村的人生百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带领这样的村民发家致富是一个很重的担子,因为落后的不仅是经济状况,还有人们的思维。这部电影展示了时代的变迁,反映了农村的真实状况。《红手印》这个意象也抓得特别好。在人物形象上,薛书记、王胜利、龚亮等人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尤其是薛海体现了共产党人坦荡磊落、无私奉献的品格;在艺术手法上,插入的大量民歌和陕北方言虽然朴实,但画面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西北大学文学院影视文学系教授薛凌说:“在这个寒冷的日子里能看到这么温暖的电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们历来就有拍传记片的传统,比如《焦裕禄》。从视听的角度来说,《红手印》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的景色。每当主人公的内心有转变的时候,就会出现陕北的黄河、黄土高原、信天游。薛书记对人民感情的那份厚重感是可以从景色中感受出来的。从故事的角度来看,整部电影以点概面,最后都放在了主人公薛书记的身上,从而让观众看到了主角高尚的人格。哲学家罗素认为,人的一生有3种单纯但强烈的感情,就是对爱的渴求、对科学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的悲悯。我从薛书记的身上看到了他对人类的悲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这部电影里也体现出来了。薛书记的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尤其是在观影的时候,薛书记去世的画面在两年后依旧能让主创人员潸然泪下,这就是因为薛书记的精神真正感动到了他们。”
  西北大学文学院影视文学系教授李有军说:“当我看见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和信天游时,我的内心非常感动。事实上,陕北人擅长写故事,我们有柳青、路遥。《红手印》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用电影的形式讲述陕北的故事,是大有可为的。陕北也是非常值得讲述的,土地的贫瘠没有限制我们精神的富有,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用新媒介讲述陕北故事前途远大。扶贫电影不少,但这部电影没有让人审美疲劳,这是很难得的。这部电影的叙事方法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运用了‘红手印’的意象,表达了电影的主题。”
  陕西阳光报社社长、总编辑万波说:“这部电影我至少看了3次,但这次的观影效果是最好的。我看到了在生我养我的陕北大地上,黄绿相间的土地是如此的迷人,我和这片土地疏离了很久,但电影瞬间就将我带回到了那里。像薛书记这样的典型人物并不是个例。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让人们感受到薛书记的家国情怀,但作为一部电影,怎样讲述好人物故事却不显得枯燥是非常难得的,我认为这部电影做到了。”
  西北大学外语学院教师鞠娟说:“这部电影非常接地气,主创人员大部分也是我们的陕北老乡,影片中的语言也是陕北话,让人觉得很真实。影片中‘胜利’的角色非常逼真,把农村中好吃懒做、不求上进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薛书记对待村民的真诚体现在了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没有喊口号,非常真实。”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贾晗作为媒体代表发言时说:“这部电影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我的故乡就在主人公原型薛毅所在的榆林市吴堡县。当我看到影片中薛海最后发病时大汗淋漓地爬着去取挂在墙上衣服口袋里的手机却最终倒下的镜头时,让我想起了当年在路遥的追悼会上,贾平凹曾说过的一句话‘他像是夸父倒在了干渴的路上’。这样具有现实主义和纪实题材的故事非常能打动人。”
  阳光报社记者高小雨不仅是电影《红手印》的策划,还在影片中客串了王胜利的妻子一角,她说:“我自己就是一位媒体人,更应该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者。”
  导演冯嘉龙说:“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以及提出的建议。这部影片是在两年前拍摄的,拍摄这部电影也是因为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在我们拍摄电影前,我去村子里了解了薛书记的事迹,村民们提起薛书记时也非常感慨,经常泪流满面。”
  饰演薛书记的演员田占林说:“在拍摄期间,我遇到了薛毅同志以前帮扶过的村民,他哽咽着给我端了一杯水,仿佛我就是薛毅同志本人。这样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正是这样的精神激励着我在拍摄过程中克服了一切艰难困苦。哪怕我在拍摄落水那场戏时发了高烧,住了17天的医院,我也觉得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