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

一个“余事做诗人”的媒体人如何现象级横空出世?诗词创作是否需要书画印兼修?

三十余名学者齐聚西安 共同探索古典诗词发展之路

2024年01月11日 字数:1842
  阳光讯(记者 杜丽芳)1月7日下午,由西安市雁塔区诗词学会和长安艺文志主办的“诗外之域——以《此间隐去两三行》为例”研讨会在西安市长安南路小学举办。三十余名来自省内诗词、书画、金石、传媒领域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索古典诗词发展之路。
  陕西省交响乐协会会长李夏河,华商传媒集团总裁王朝阳,阳光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万波,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新生,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馆长秦航,陕师大图书馆研究员李卫东,西安书协副主席周伯衍,渭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贾占强,半坡印社常务副社长姚安,陕西书协理事曾山,西部书画网副主编郑宏义,中华诗词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西安交大中日诗歌研究所所长金中,西安诗词学会会长毛艳飞、副会长杨保健,雁塔诗词学会会长刘白杨、秘书长查逊等嘉宾参加了研讨会。
  与往常的诗词研讨会不同,活动伊始,主办方就以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展现了“走进敬亭山房”以及“敬亭山房主人的朋友圈”,向嘉宾们展示了50余幅艺术家以不同形式创作的《此间隐去两三行》唱和集以及专题评论文章。金中教授、毛艳飞会长以《此间隐去两三行》为例,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
  这本诗集的作者史铭是一位资深媒体人,斋号敬亭山房主人。他创办的艺术平台《长安艺文志》长期关注陕西艺术文化领域。在艺术评论和书画兼修的同时,近年来自称“余事做诗人”的他,创作了近千首近体诗。“庭前一片雨初过,花下忽忆孟浩然”的清丽委婉;“堪叹燕赵多奇士,隐入烟波不可寻”的一唱三叹;“野僧也自分流派,高士何须羞抱团”的襟怀抱负;“反常合道天机妙,化作师心列满盘”的创作思考;“司母戊或后母戊,殷鉴长亭复短亭”的历史反思多元化从这细碎光阴中缓缓流出。
  陕西省书协名誉主席、终南印社名誉社长、西泠印社理事赵熊先生曾评价道:“虽然生活在当世,史铭难掩于古典的情愫,唐的风、宋的云、明的月似乎都拂照于他的诗文之内。气息悠远,而道味在侧。”
  研讨环节,各位嘉宾争相发言。
  在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主持刘白杨看来,作者长期浸淫传统文化,闲时寄情山居。这些艺术门类的滋养,都为其诗词创作提供了给养。他说:“一个人没有深厚的人文积淀,一定创作不出好诗词。诗书画印是不分家的,本次研讨会因《此间隐去两三行》的个案,引发了书画界、金石界与诗词圈的跨界学习交流。作为诗人的史铭的成功密码无外乎宋人陆游所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中华诗词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西安交大中日诗歌研究所所长金中表示,史铭在文化艺术领域具备多方面学养与素质,且能融会贯通,在当今诗坛是非常难得的。
  陕西开放大学副教授、西安诗词学会会长毛艳飞坦言,这两天细读了《此间隐去两三行》后,他提出一个“史铭现象”的概念,“据中华诗词学会统计,全国有300万诗词创作大军。他们锲而不舍,他们默默无声,他们心甘情愿地用平平仄仄做成镣铐把自己锁起来,却依然长袖善舞,用他们独特的才华创作出优秀隽永的诗篇,这就是我所说的‘史铭现象’。此时‘史铭’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群体的代言人、一个诗词文化符号”。其次,史铭先生用诗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公共的“精神世界”。古典格律诗词往往给读者留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搭建了一个诗人与读者之间共同的精神世界,从而去安放双方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恰如一部没有结局的电影,更加耐人寻味。
  “诗是没有音符的旋律,音乐是无言的诗。”陕西省交响乐协会会长李夏河坦言,自古诗乐不分家,千百年来,诗乐相和流传了多少千古名句、浸润了多少诗意的灵魂,“在‘诗外之域’这个主题下,我认为当今的各种艺术形式,包括诗书画印都需要跨界融合。只有跨界融合,才能尽可能延缓AI的介入和突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性的因子流淌在国人的精神血脉中。阳光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万波说:“我钟爱唐诗,在当代人的语境中,我很少能读到熟悉的唐诗味道,但史铭的诗把我带回到了千年前的唐朝。希望他能把个人对时代的理解、对人生的体悟融汇到诗词中,写出被千万人传诵的作品。”
  作者史铭在答谢辞中表示,近年来尝试坚持用古典诗词对现代社会及自己的生活进行古典表达,解析诗词之美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浅层次赏析是对一首诗的格律、平仄、对仗等基本技巧的评价;深层次阅读则需要深入了解这个作品的文本内容和创作背景;核心层审美则反映在作品与受众自我内心的互动关系之中。浅层审美约深层审美约核心层审美,这三者是递进关系,反过来看,深层审美可以否定浅层审美,核心层审美可以否定深层审美。所以本次研讨会将选择的主题命名为“为诗外之域”,坦诚地以自己的学习和心路历程来印证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