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非遗社火表演“打连钱”登上全国秧歌社火展演大舞台

2024年02月22日 字数:1013

  春节期间,在宜君县彭镇福寿广场上,“打连钱”展演队正在排练,虽然天气寒冷,但大家的排练热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队员们穿着喜庆的服装,用矫健欢乐的舞步和灵动曼妙的舞姿,尽情展示着宜君“打连钱”独有的风采。杆子舞动间,磅礴旺盛的生命力大气铺展,展现了宜君儿女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参加全国秧歌社火展演做足了准备。
  记者 严利君 通讯员 武朝旭 文/图
  
  “打连钱”是宜君特有的民间舞蹈形式,为铜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集舞蹈、武术于一身,表演时老少穿着节日盛装,打扮整齐,表演者手抓在杆子中间,随着音乐节奏表演,其主要表演形式有对打、搓、跑场、碰擦身体或地面,身随杆移、扭腰送胯,前后摆动,表现了男性的刚毅矫健、女性的阴柔之美和儿童的天真活泼。为丰富和活跃春节期间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展示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经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营造热烈、喜庆、祥和、文明的节日氛围,正月初十至十三,宜君非遗“打连钱”代表铜川市赴榆林参加全国秧歌社火展演,正月十四将参加全市社火调演。
  “打连钱”的套路有几十种,每套十八拍,三十六点,有走八卦、跑圆圈、绕八字、一条龙、心合心、方阵等队形。其特点是:节奏明快、粗犷豪放、喜庆欢乐,整个舞蹈快慢结合、刚柔并济、富于变化,加上明快的音乐节奏,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宜君群山连绵,据考,在魏晋时期就设地制,民间文化鼎盛,现遗存的大量北魏石窟足以佐证。由于地理、交通的限制,人们在劳作之余无以娱乐,初传孩童拾谷秆、迎风舞之作响以自欢,后有意者加以改进,取谷物少许缝包,缀于木杆之上,或击地、或舞之,以示五谷丰登、钱财滚滚之意。再有聪慧者,在木杆两端凿孔,缀以响钱数枚,又编以程式动作,即在秋收之时,全村老少皆围于谷场周围群体舞之,又配以巫师驱邪活动,以示丰登、辟邪、平安之意。后演变为民间舞蹈形式,因其两端缀连数枚钱币,又同钱谐音,故名为“连钱”。
  1995年,宜君县将这一民间舞蹈进行了挖掘、整理、加工和改编,使宜君“打连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该县将连钱棍进行了修饰加工,对演员的服装也进行了设计改造,将整个舞蹈分为《丰收篇》《喜庆篇》和《祝福篇》三大部分,使“打连钱”这一舞蹈内容更加协调、祥和、欢乐,并配以音乐,既具有浓浓的乡土韵味,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宜君县“打连钱”在上世纪70年代曾作为民间舞蹈参加了省上调演并获奖,1995年曾参加铜川农民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并被选送为陕西省电视台春晚节目。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