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原

2024年08月07日 字数:2334
  ■刘平安
  一水之隔,东边的原与西边的城拉开了距离。
  东原一大半被群山拥裹着,一条大涧沟毫不留情地将这块土地切割两半,弄得原上的村堡七零八落。整个地势依山居高向西倾斜,俨然一处天然的大剧场。如果说,耀州城是舞台,那这层层叠叠的台塬就像一处处看台,古城演绎的历史风云随时随刻都会被一览无余。
  将军山、锦屏山、宝鉴山、药王山绵延排开,虽然一下子提拔了原的高度,但却阻隔了原与关中的直接交融,生疏了两个地域的人际关系。距离耀州城最远的是将军山,相传秦大将军王翦曾练兵于此,山上有王翦祠。依次为锦屏山,取意山势“美如锦屏”,宝鉴山,“光耀如鉴”,耀州名源于此。药王山为宝鉴山之尾闾,“山出青石,唐天宝中取为磬,因名罄玉山”,后以“山有五峰,顶平如台,东曰‘瑞应’,南曰‘起云’,西曰‘升仙’,北曰‘显化’,中曰‘齐天’”而得名“五台山”。后人又因“药王”孙思邈长期隐居于此尊称“药王山”。此外,据志书载,将军山旁有风孔山,山虽不高,却因“山有穴,风从中出”而得名。依次为安君山,相传山上有安君庙。时代大潮,浩浩荡荡,开发建设,就地取材,为造福百姓,这些山脉或被削平山头,或被开膛破肚,风孔山、安君山早已峰峦不再,可就整个山系来说,昔日巍峨气势不减,诱人风采依存。
  我非东原人,寡闻异乡事,但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无人不晓。第一次走进东原,就是因为朝拜孙思邈。小时候常听母亲讲“药王爷”的故事,便滋生了崇敬和向往。十五六岁,与同学携手来到药王山,在大殿上过香,在山后看了琳琅满目的石碑,在摩崖造像处抚过“摸摸爷”,我们漫无目的地沿着山麓的一条小路攀爬而上。沿途多有佛龛,到处是烧香化表的痕迹。山越爬越高,路越走越长,大半天才爬到了洞顶。回到家里,天色已晚,少不了挨母亲的责备。那时候,虽无倒卖儿童之忧,却有担心狼虫出没之虑。对于一个少不更事的农村孩子来说,这也算是出了一趟远门,放飞了一回理想吧。
  再去东原,已是参加工作之后。知道孙塬村是孙思邈的故里,也是东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镇政府设置在孙塬村上,东原也就通称“孙塬”。孙塬村有真人祠、药王墓及药王幼读遗址,每年的“二月二”,人们在这里祭拜药王。由于文化资源丰厚,村上正在雄心勃勃地打造以药王故里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于是,这块土地在我的心目中更加神圣起来。后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多次去孙塬,去得多了,了解就多了。我不知道,新石器时代,东原有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但从汉代开始,这里就有大量人类居住,在丁家山大沟畔遗址、文昌遗址、墓洼新村铸钱遗址、孙塬村遗址等发掘出的汉代器物已证实这个事实。此外,药王山南庵隋代墓葬、焦坪村唐宋遗址、焦家村金代窑址、文昌村元代了然子冠履墓、丁家村清代遗址、焦坪村石板沟清代岩画、惠家塬西堡清代九村用水公碑及明清寺庙、民居等多处文化遗迹,赓续着代代不息的烟火。
  还有唐简陵。位于两县交界,南门在富平长春,北门在耀州石马岭。若从南门进北门出,即可做两县两地游。石马岭正是因为陵区陈列着石马而来。简陵安葬的是唐懿宗李漼,他是唐代第十八位皇帝,在位只有十五年,但骄奢淫逸,政治腐败,崇信佛教,怠于政事,致使民不聊生。谁也不会去宣扬一个没有作为的皇帝,更不屑于以遭人诟病的“西门庆故里”式的套路,借助未必就差强人意的话题去炒作,试图可怜兮兮地从游客那里乞讨一点施舍,于是,这里的石人、石马、石狮不再气势恢宏、趾高气扬,倒显得有几分落寞和孤单。东原人疾恶如仇,有志气!
  村落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是农耕文明的标志。据志书载,明初,耀州编户十八里,孙家塬、惠家塬辖于孝家里。后减为十四里,崇祯元年又裁去二里。清顺治八年,耀州并十二里为六里,孙家塬、惠家塬归东乡市孝里。显然,这两个村落是东原上的大堡子,聚集了原上的大量人口,开辟了东原至今依然恪守的农耕文化。遥想当年,将军山下,涧沟南北,古堡雄峙,遥相呼应,田畴风流,林木茂盛,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风光啊!
  有朋友开玩笑,拿东原和西原的文化积淀相比,我拍案而起,说,这压根就没有可比性,不在一个重量级。我的解读是,东原和西原,文化一线牵,比肩好兄弟,血脉紧相连。倘若以古城为支点,东原、西原坐在跷跷板的两端,一个孙思邈,其文化分量厚重得足以让西原栽几个跟头。难怪,传说,孙思邈的后裔们不能承受“药王”之重,改姓焦、张、李、蔡,以避“洪福”。用当地人的话说:服不起!孙塬人的睿智与低调彰显无遗。
  在随后的岁月里,我与东原人或同事,或朋友,交往中,对这里的人文有了更多的了解。清同治年间商界大亨张大鹏坐贾兰州,声名显赫。清末工艺大师张木生,心灵手巧,擅长木刻,与候雄观主编过《耀县乡土志稿》《耀县大香山志》。辛亥革命刀客头领焦彦芳,经营革命党人在耀县城设立的湖广客店,联络各方志士,奔赴北山革命据点,后又高举义旗,讨逆护国。还有抗战时期为边区运送物资的马帮驮队,有解放战争中传递情报的红色地下联络站,有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等等,以及后来为改变家乡面貌,修路筑坝,兴办企业,推广种植,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设者们,他们或聪敏练达,或豪爽仗义,或无私无畏,或奋发有为,构筑起一道生机勃勃的文化风脉。
  水泥建材已成为东原经济振兴的引擎,花椒、艾草已成为东原产业发展的羽翼。市场经济,波涛滚滚,有人踏浪飞歌,有人免不了呛几口水,但这总归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一段生命的历练。只要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奔波过、忙碌过,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是一种真诚的存在,一种自然的情怀。即使是眼眶噙着的一汪热泪,也会飞溅起一道道岁月的划痕,依然会镌刻在历史的记忆里!大气魄、大作为,不服输、不甘心作为一种品质,浸透在东原人的骨子里,偾张在东原人的血脉了!
  这些孙思邈的后裔们,总是以一种群体的方式站在你的面前,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