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日子
2024年10月09日
字数:2165
■李双霖
很多时候,总羞于提起那段教学的日子。原因是当时的身份是代理教师,就如同当今单位里的临时工,挣很少的薪水,干很多的活,与拿高工资的正式教师在一起,有自卑感。然而,那段日子又是那么难忘,时不时就在脑海中浮现。
高中毕业时豪情万丈,想着大千世界任我行。先是去西安打工,帮忙摆夜市。工作内容是在中午十一点多到街道上去压几十斤面,然后回来切辣椒切牛肉,切那么一大堆。下午三点多,把锅碗瓢盆、炉具以及煮熟的面条、烙好的饼子和辣椒丝、牛肉丝等食材用一辆脚蹬的三轮车拉到土门去摆夜市。我的东家卖孜然牛肉炒面和孜然牛肉夹馍。当夜幕降临时,制药厂的工人下班了,生意便开始火热起来。居然有人吃生牛肉丝,这让我这个当年连熟牛肉都不吃的素食者感到非常惊讶。
东家对我还不错,白天干完活就给我一支气枪,让我在三楼的阳台上打院子里柳树上的知了。我枪法臭,一只都没有打着过。干了几天就想回家,关键是熬不了夜,夜市要每晚两三点钟才能结束,我实在是熬不了。
回来干啥啊?在家消磨了一段时间,有幸当上了一名代理教师。我们那帮同学有不少人都干了代理教师,当然,也需要有人引荐。
那时候,学校很多。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完全小学,有一至六年级;一般每个组都有一所初小,有一至三年级。有学校的村子就有了人气,也像个村子。现在我教学的那个山区乡镇只剩下一所学校,今年也只招了三十多名学生,离撤校不远了。我所任教的那所小学在大山里,离家大概二十多公里。如果骑自行车,只能骑五六公里,其余的路程蜿蜒曲折,上坡路多,骑不动,只好把自行车寄放在路边的居民家里。然后背着柴米油盐等沉重的生活用品,跋涉剩下的几十里山路。那时候的腿真铁,不怕累,跑不断。
学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土房子,校舍简陋至极。墙上裂开了三指宽的缝隙,墙体有点斜,屋面的椽子弯下来,有的檩子还有裂痕,用立柱撑着。窗小,没有玻璃,冬天就用报纸糊起来。这样的房子放到现在是百分之百的危房。桌凳更是惨不忍睹,缺胳膊少腿地支撑着。泥土地面没有铺砖,少不了坑坑洼洼,每次开学都用湿泥土再垫一次。在教室上课时,我总会时不时地抬头看屋顶,唯恐塌了下来。六年级的教室是一孔很小的窑洞,只有三个学生,我是班主任,数学语文都教,这是我任教的第一年。上午的最后一节课要安排其他老师上,或者上自习。我要抽出时间做饭。
完小还算热闹,至少有四五个教师,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正式教师一名、民办教师一名,其余都是代理教师。初小就一个教师,所有的事一个人说了算。我们几名代理教师离家远,要在学校吃饭,就轮流做饭,这样,村上就不用雇人做饭了,给我们每人每月补贴五元钱,菜钱就差不多了。关键是大山里面的女人都很忙,没人愿意到学校里来做饭,嫌我们难伺候。
每天早上有几名值日的高年级男生负责到沟底下的山泉里抬水。路陡,只能抬少半桶,要多抬几次才可以把瓮装满。我们老师隔几周就带领孩子去山上打柴。槐树林里的干树枝很多,一群孩子每人捡一小捆,扛回来摞在厨房里头。我们还有一小块菜地,春天种上洋芋、西红柿、辣椒、豆角、西葫芦等蔬菜,从夏到秋,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那时候,我学会了做简单的饭食,还学会了蒸馍、烙锅盔。
教室少,教师也不够,往往两三个班级待在一个教室里,是复式教学。备课相当麻烦。上课时,让二年级的学生预习课文或者做练习题,先给三年级的学生讲课,二年级的学生就心不在焉,听三年级的课。给三年级的学生讲完,给他们布置作业,再给二年级的学生讲课。四十五分钟时间,如此反复穿插过来穿插过去。
白天好过,上完课和同事喝茶。晚上难熬,就翻沟到对面的林场工区里看电视。那里有着方圆几十里唯一的一台黄河牌彩电,只能收两三个台,吹风时,电视天线晃动,荧屏上飘雪花,电视画面就模糊了。偶尔也与林场的工人喝酒,当然也到村长家和校长家喝过酒,他们对我很好。想起那些日子,简单并快乐着。
看电视的时候很少,大部分的夜晚是一个人待在寂静的学校里。大山里的黑夜寂静得恐怖,四面黑魆魆的大山,看不到一点光亮,偏又有一些鸟不知疲倦地啁啾着,如怨如诉的叫声像是从地狱里挤出来的,不停地叫,如果此时再添几声猫头鹰瘆人的叫声,顿时毛骨悚然,头发都惊得炸起来了。风拍打着门窗,我是不敢开门到院子里去的。屋顶上有老鼠在跑步,它们也从门缝里窜出窜进,在墙根遛来遛去,时间长了,懒得去打,打也打不着,何必多费力气呢。好在喜欢看书读报,一张旧报纸,翻过来翻过去地读,连中缝里的广告都能读好几遍。书籍很少,我就去所在的乡镇文化站借了几十本过期好多年的《诗刊》,没事了,躺在塌了的土炕上读,读累了,迷迷瞪瞪瞌睡了,手一松,杂志掉到地上。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山区学校早已撤了。我所在的那所学校的窑洞已经倒塌,宿舍和低年级教室后来在“普六”的时候拆了,重新盖了结实的大瓦房,但也没辉煌几年,学生就流失完了。房子空荡荡的,孤零零地立在沟边。村里的住户大多数搬到了交通便利的地方,实在搬不了的,也在前几年搬到集中安置小区去了。村子空了,只剩下三五户老人守着不愿离开。道路荒芜,废弃的房子被荆棘杂草围了,庄稼却依然长势喜人,搬走的人逢收逢种便回来,收完种完又离开了,他们成为了村庄的“走读生”。往日背着书包的孩子已经为人父母,也不知道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里过着怎样的生活,那些地方口音浓重的读书声早已被无情的岁月淹没了。
2024年9月10日
很多时候,总羞于提起那段教学的日子。原因是当时的身份是代理教师,就如同当今单位里的临时工,挣很少的薪水,干很多的活,与拿高工资的正式教师在一起,有自卑感。然而,那段日子又是那么难忘,时不时就在脑海中浮现。
高中毕业时豪情万丈,想着大千世界任我行。先是去西安打工,帮忙摆夜市。工作内容是在中午十一点多到街道上去压几十斤面,然后回来切辣椒切牛肉,切那么一大堆。下午三点多,把锅碗瓢盆、炉具以及煮熟的面条、烙好的饼子和辣椒丝、牛肉丝等食材用一辆脚蹬的三轮车拉到土门去摆夜市。我的东家卖孜然牛肉炒面和孜然牛肉夹馍。当夜幕降临时,制药厂的工人下班了,生意便开始火热起来。居然有人吃生牛肉丝,这让我这个当年连熟牛肉都不吃的素食者感到非常惊讶。
东家对我还不错,白天干完活就给我一支气枪,让我在三楼的阳台上打院子里柳树上的知了。我枪法臭,一只都没有打着过。干了几天就想回家,关键是熬不了夜,夜市要每晚两三点钟才能结束,我实在是熬不了。
回来干啥啊?在家消磨了一段时间,有幸当上了一名代理教师。我们那帮同学有不少人都干了代理教师,当然,也需要有人引荐。
那时候,学校很多。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完全小学,有一至六年级;一般每个组都有一所初小,有一至三年级。有学校的村子就有了人气,也像个村子。现在我教学的那个山区乡镇只剩下一所学校,今年也只招了三十多名学生,离撤校不远了。我所任教的那所小学在大山里,离家大概二十多公里。如果骑自行车,只能骑五六公里,其余的路程蜿蜒曲折,上坡路多,骑不动,只好把自行车寄放在路边的居民家里。然后背着柴米油盐等沉重的生活用品,跋涉剩下的几十里山路。那时候的腿真铁,不怕累,跑不断。
学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土房子,校舍简陋至极。墙上裂开了三指宽的缝隙,墙体有点斜,屋面的椽子弯下来,有的檩子还有裂痕,用立柱撑着。窗小,没有玻璃,冬天就用报纸糊起来。这样的房子放到现在是百分之百的危房。桌凳更是惨不忍睹,缺胳膊少腿地支撑着。泥土地面没有铺砖,少不了坑坑洼洼,每次开学都用湿泥土再垫一次。在教室上课时,我总会时不时地抬头看屋顶,唯恐塌了下来。六年级的教室是一孔很小的窑洞,只有三个学生,我是班主任,数学语文都教,这是我任教的第一年。上午的最后一节课要安排其他老师上,或者上自习。我要抽出时间做饭。
完小还算热闹,至少有四五个教师,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正式教师一名、民办教师一名,其余都是代理教师。初小就一个教师,所有的事一个人说了算。我们几名代理教师离家远,要在学校吃饭,就轮流做饭,这样,村上就不用雇人做饭了,给我们每人每月补贴五元钱,菜钱就差不多了。关键是大山里面的女人都很忙,没人愿意到学校里来做饭,嫌我们难伺候。
每天早上有几名值日的高年级男生负责到沟底下的山泉里抬水。路陡,只能抬少半桶,要多抬几次才可以把瓮装满。我们老师隔几周就带领孩子去山上打柴。槐树林里的干树枝很多,一群孩子每人捡一小捆,扛回来摞在厨房里头。我们还有一小块菜地,春天种上洋芋、西红柿、辣椒、豆角、西葫芦等蔬菜,从夏到秋,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那时候,我学会了做简单的饭食,还学会了蒸馍、烙锅盔。
教室少,教师也不够,往往两三个班级待在一个教室里,是复式教学。备课相当麻烦。上课时,让二年级的学生预习课文或者做练习题,先给三年级的学生讲课,二年级的学生就心不在焉,听三年级的课。给三年级的学生讲完,给他们布置作业,再给二年级的学生讲课。四十五分钟时间,如此反复穿插过来穿插过去。
白天好过,上完课和同事喝茶。晚上难熬,就翻沟到对面的林场工区里看电视。那里有着方圆几十里唯一的一台黄河牌彩电,只能收两三个台,吹风时,电视天线晃动,荧屏上飘雪花,电视画面就模糊了。偶尔也与林场的工人喝酒,当然也到村长家和校长家喝过酒,他们对我很好。想起那些日子,简单并快乐着。
看电视的时候很少,大部分的夜晚是一个人待在寂静的学校里。大山里的黑夜寂静得恐怖,四面黑魆魆的大山,看不到一点光亮,偏又有一些鸟不知疲倦地啁啾着,如怨如诉的叫声像是从地狱里挤出来的,不停地叫,如果此时再添几声猫头鹰瘆人的叫声,顿时毛骨悚然,头发都惊得炸起来了。风拍打着门窗,我是不敢开门到院子里去的。屋顶上有老鼠在跑步,它们也从门缝里窜出窜进,在墙根遛来遛去,时间长了,懒得去打,打也打不着,何必多费力气呢。好在喜欢看书读报,一张旧报纸,翻过来翻过去地读,连中缝里的广告都能读好几遍。书籍很少,我就去所在的乡镇文化站借了几十本过期好多年的《诗刊》,没事了,躺在塌了的土炕上读,读累了,迷迷瞪瞪瞌睡了,手一松,杂志掉到地上。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山区学校早已撤了。我所在的那所学校的窑洞已经倒塌,宿舍和低年级教室后来在“普六”的时候拆了,重新盖了结实的大瓦房,但也没辉煌几年,学生就流失完了。房子空荡荡的,孤零零地立在沟边。村里的住户大多数搬到了交通便利的地方,实在搬不了的,也在前几年搬到集中安置小区去了。村子空了,只剩下三五户老人守着不愿离开。道路荒芜,废弃的房子被荆棘杂草围了,庄稼却依然长势喜人,搬走的人逢收逢种便回来,收完种完又离开了,他们成为了村庄的“走读生”。往日背着书包的孩子已经为人父母,也不知道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里过着怎样的生活,那些地方口音浓重的读书声早已被无情的岁月淹没了。
2024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