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七秩文心 续写“文学陕军”新章

陕西省作家协会举行成立70周年座谈会

2024年11月11日 字数:2723

  陕西省作家协会成立70周年座谈会现场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致辞


  陕西省作家协会成立70周年座谈会现场


  陕西省作家协会成立70周年座谈会现场


  贾平凹致辞手稿

  ■记者 季风/文 木南/供图
  11月8日上午,陕西省作家协会成立70周年座谈会在西安举行,全省百余位作家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也特意从北京赶来参会。
  1954年11月8日,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陕西省作家协会的前身)成立,一批从延安走来的作家,与新中国同向而行。其中有在国内极有影响力的老作家柳青、胡采、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魏钢焰等人。在新时期文学时代,陕西又出现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陈彦等为代表性的作家,让陕西成为中国文学重镇。
  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单红在讲话中指出,“七十年风雨征程中,我们庆幸陕西这片高天厚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有见识、有担当、有风骨的优秀作家。他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记录了万千群众和社会变迁的骨骼风貌,参与了汉语书写的美学构建,丰富了当代中国的文学表达。70年不凡历程中,我们庆幸陕西的几代编辑家、评论家、翻译家和文学组织工作者不忘初心,耐得住寂寞,以一种‘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大境界和大格局,默默耕耘在陕西文学的沃土里,守护着陕西文学和‘文学陕军’成长壮大的沃野田畴。”
  省作协主席贾平凹认为,“陕西作协之所以被认为是陕西文学的重镇,正是一代代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建立起来的。他们从爱上文学,走上文坛开始,就眼界开阔,志向宏大,他们以文学为事业,多方面要求自己,涉猎广泛,用生命去写书。这才有了柳青扎根长安十余年,才有了路遥用一年时间翻阅《人民日报》弄清楚《平凡的世界》故事的时代背景,才有了陈忠实要写一本垫棺作枕的书的时代发愿。他们写身处的时代,写现实生活,他们深入生活精彩的故事至今仍在作家中流传,所以他们的写作才那么扎实,那么沉稳。陕西作协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团体,是一个有着大使命感的团体,是一个能量蓬勃的团体。”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表示:“‘文学陕军’的崛起,是陕西文学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学繁荣作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贡献。”他代表中国作协,希望陕西作协和“文学陕军”坚持立心铸魂,引领文学界奋进新征程;坚持正确导向,从高原向高峰攀登,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坚持守正创新,传播新时代文学价值;坚持聚焦自身,增强作协组织吸引力、凝聚力。
    
   贾平凹在陕西省作家协会成立70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今天是我们陕西作协在过事,过大事、过喜事!来的人很多,场面隆重热烈,确实是“诸神充满,文坛事情”。
  70年前,陕西作协成立的时候,在座的各位可能大多数还没有出生,我年龄大些,也只有两岁。70年了,陕西作协为陕西,为西北,为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也是不可磨灭的贡献,产生了众多的我国重要作家和一大批能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篇章的优秀作品。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组织,一代一代,阵容庞大,力量坚挺,起风云,有波涛。也正如此,我们才以文学之名义相聚在这里,才有了我们庆祝70年的节日。也正如此,我首先向70年来我们的文学前辈致敬,向今天到会的作家同仁们、向全体陕西作协会员,以及自陕西作协成立以来,曾经加入或始终关注这个组织的人们送上诚挚的祝福!
  陕西作协之所以被公认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镇,就是以一代一代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建立起来的。50年代的柳青、柯仲平、杜鹏程、王汶石、胡采、李若冰、魏钢焰到90年代的路遥、陈忠实,后来的高建群、杨争光、叶广芩、红柯、陈彦等,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铸就了陕西文学的辉煌,赋予其独特的意义。这些优秀的、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文学批评家,有的已经过世,有的仍在继续写作,他们给我们树起了典范,插上了旗帜,提供了经验。时至今日,我们要向他们继承些什么呢?学习些什么呢?我在这里想说三点:
  一、他们从爱好文学走上文坛,都是眼界开阔,志向远大,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开始就有雄心,眼睛盯着,不是在市内、在省内,是全国,甚至是文学史,是国际,也正因为志向远大,他们以文学为崇高事业,多方面地要求自己,才智涉猎广泛,阅读大量书,对自己恨,可以说用生命去写书,不计较一时得失,不去贪图小名小利。这才有了柳青在长安县十多年,这才有了路遥能用一年的时间去翻阅《人民日报》要弄清楚《平凡的世界》故事的时代背景,这才有了陈忠实要“写一本书,死了能当枕头”的发愿。
  二、他们多写他们身处的时代,多写现实生活。写身处的时代,写现实生活,这是非常难的,需要大的境界,大的勇气和高超的写作技能。这似乎成了陕西作家的传统。关注时代,研究时代,以文学记录时代。也因此社会才关注他们,才引起共鸣,才有了那么多的读者,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为了关注研究,以文学记录时代,他们才能自觉自愿地、全身心地去深入生活。50年代柳青到长安县,杜鹏程到宝成铁路,王汶石到渭南,他们深入生活的一些精彩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路遥、陈忠实他们都出身于农村,仍然是路遥动不动就跑陕北,陈忠实就回灞桥,所以他们的写作才那么扎实、沉稳,写得那么逼真,又那么感情饱满。
  三、90年代的时候,陕西作协一下子涌现了几十位作家,我们成立过一个文学社,名字叫“群木文学社”,为什么叫群木?就是说一群树聚在一块长,一群树枝在一块长着,就不生斜枝,就能拥挤着向上长,都能长成才。50年代的作家和90年代的作家就是刺激相互或激励,大家都鼓了劲往前跑。比如杜鹏程写出了《保卫延安》后,社会影响巨大,柳青受到了激励,他原本一直写陕北题材,立志要写一部大作品。但对关中农村生活还不甚了解,所以就扎根了长安县。路遥写出了《人生》,对陈忠实是一种激励,他下决心写出了《白鹿原》。陕西之所以能一茬一茬地出作家、出好作家,从50年代以来,就有了相互鼓动、相互刺激、相互激励、相互帮衬的传统。
  陕西作协历来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团体,是一个有着大使命感的团体,是一个能量蓬勃的团体。陕西作家秉承的东西很多,我之所以谈了上面三点,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一拨作家,对于我们目前的写作是能够借鉴的,正是上一代,上上一代的作家志存高远,与时代紧密交融,根植生活,用生命写作,下得下苦,对自己狠,锲而不舍,历经锤炼,才使他们的作品有着卓越的品质品格。这经验不仅是陕西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学的宝贵的财富。
  陕西文学之河奔腾不息,直至今日,优良传统在众多的青年作家身上得以延续。他们中的许多人已佳作迭出,声名远播,为陕西文学增光添彩,这是最令我们欣慰、最令我们振奋和自豪的。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仁,文学的星空庄严辽阔,秦岭的胸怀博大深广,我坚信,陕西文学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辉煌,让我们共同祝愿文学繁荣昌盛,陕西蓬勃发展,大家幸福安康!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