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
2025年01月06日
字数:1208

■翟红芳
“小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似乎就吹响了年的号角,提醒人们,该早早为过年做打算了。从这一天起,人们就开始打扫房屋,洗洗涮涮,准备年货,日子也似乎带了欢喜的味道,一路撒欢地跑向新年。
在小时候的记忆里,腊八这个节日主要体现在喝腊八粥、吃腊八面上。家乡西安南郊的腊八粥,其实就是大玉米豆粥,并没有今天腊八粥内容这么丰富。因为有了节日的气氛,这天的大玉米豆粥就格外香甜。
母亲早早就碾好了去皮的玉米,我们称之为腊八豆。腊八前一天晚上,母亲就用大锅把水烧热,把腊八豆倒进去,泡一个晚上。腊八这天,又用柴火熬煮一个多小时,在腊八豆还没有黏稠的时候,捞出一盆腊八豆,给下午的腊八面备好材料。锅里剩下的腊八豆再文火慢熬。等我放学回家的时候,玉米的浓香就溢满了厨房。母亲给我舀上一碗黏稠软糯的腊八粥,我用被冻红的手抱着暖暖的碗,喝着热腾腾的腊八粥,吃着雪里蕻咸菜,肠胃别提多舒服了,浑身上下都暖洋洋的。
那时候,晚饭算是农村的正餐,吃得要比午餐丰富一些,腊八豆也就有了更多的伴侣。母亲把上午煮好的腊八豆倒进锅里熬煮,再擀一案又薄又劲道的面条下进去,最后倒进用猪油炒的白菜、菠菜、豆腐、红萝卜等大烩菜,一锅香喷喷的腊八面就做好了。母亲给我们每人盛上一大碗,我们兄妹迫不及待地端起碗,咕噜咕噜地吃起来。腊八豆因为面和菜的加入,那种咸香软糯和滑溜,久久弥漫在童年的记忆里。
母亲没读过多少书,但母亲很重视民风民俗,正是靠着日子里的一个一个民风民俗,一年又一年,母亲数着节气过日子,念着民俗过日子,总是把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都过得滋润和光明。过了腊八,母亲就像陀螺一样忙碌起来,劈柴、碾米、磨面、打扫房子、拆洗被褥、做新衣服、糊窗纸、贴窗花、贴年画……腊月二十前后,母亲就会买一大吊猪肉悬在房梁上,还会买个猪头和几只猪蹄做冻肉,年的序幕就徐徐拉开了。对于年幼的我来说,能吃好吃的,能穿新衣服,腊八这天就开始掰着指头盼新年了。
如今的物质极大丰富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一天想着法子吃,找着理由吃,寻求保健吃,吃饭更多是为了一种生活的享受,腊八的仪式感岂能错过?腊八粥如今也升级了,食材更加丰富。熬腊八粥除了放大玉米豆、糯米、紫米、薏米等谷类,还会放上芸豆、红豆、绿豆、黄豆等豆类,更要搭配上红枣、花生、莲子、核桃仁、枸杞、葡萄干、桂圆等干果,吃起来就更软糯香甜了。
腊八粥也不仅仅是在自家才能吃到。爱心和温暖于腊八这一天也在古城的街巷传递。周围的寺庙会搭起粥棚给市民熬热腾腾的腊八粥,路过的市民都会去喝一杯满溢着爱心和福气的粥。爱心餐饮也会给寒风中忙碌的清洁工免费发放腊八粥,这些辛苦的师傅们喝了既暖胃又暖心。
到了腊八这一天,奔波了一年的我们也不妨放慢脚步,文火慢熬一锅腊八粥,让生活在仪式感里有了香甜的滋味。让软糯香甜的腊八粥唤醒内心深处的记忆,忆起妈妈的味道,忆起儿时的岁月,感恩生活的馈赠,向着新年迈出更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