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救驾

2025年03月27日 字数:1514

  (图片来自网络)
  
  ■郭明霞
  “刘秀留景马角山,马踩青石蹄印显。”有关“王莽赶刘秀”故事的一个片段,告诉我们商州腰市川的马角山原名“马脚山”。相传西汉末年,皇室外戚王莽篡权后,剪除皇室正裔,派人追杀刘秀(后汉光武帝)。为了躲避王莽的追杀,刘秀回南阳搬兵时,隐入罗敷峪,驻足华阳川,留下了刘秀泉、刘秀崖、刘秀避雨处……不久穿过洛南踏入商州,来到沟深水美风景秀丽的马角山。刘秀进入马角山时,正值人间四月天,“燕舞莺啼春日长”。山里人烟稀少吃食难觅,刘秀腹中空空,实在无力前行,忽然小径深处一株桑葚树映入眼帘。纵马靠近,只见紫红的果实,一撮撮三五成聚,累累珠满,不觉一缕清甜心底生,即刻滚鞍下马采桑葚。摘完了低处的枝条,还觉得没有吃饱,索性上树坐在树杈上,攀着一根根柔软的树枝慢慢吃。
  刘秀吃饱了感觉不饥也不渴,惬意舒畅,便从树上一跃而下,回身双手抱拳深深一揖:“他日我若称帝,定封你为树王!”十几年后,刘秀平息战乱当上了皇帝。他并没有忘记对马角山桑树的承诺,于是,派遣当年的随从来到马角山追封树王。不巧的是,时值冬天,树上的叶子全落光了,光秃秃的,刘秀的随从宣读圣旨时,误将桑树的近邻椿树封为树王。
  椿树无功受封得意扬扬,可着劲儿地往上长,长得又直又高;桑树很是委屈,内心抑郁不爽,树身便歪歪扭扭,从此再也长不高了。不过,当地百姓鄙视椿树的德行,虽然其木料又粗又长,却木质虚脆,不堪大用。桑树虽不宜栽在庭院,可它温厚实诚的品质惹人喜爱。几乎家家户户都用柔韧的桑木做扁担,担麦、担水、挑柴火,颤颤悠悠,一路潇洒……酸甜可口的桑葚,从此便登堂入室,成为皇宫的御用贡品,被誉为“民间圣果”。
  就在刘秀当年吃桑葚的地方,由于坐骑等他吃完了一树桑葚,时间较长,一块青石板上就留下两个深深的马蹄印。这就是“马脚山”一名的来历。
  马蹄留印几千年,传说故事有下篇。
  刘秀在马角山里,兜兜转转十几里,桑葚毕竟不顶饥,等他走到腰市川道的时候,早已是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于是一口气吃光了腰市村姑给她父兄送到地头的一瓷罐农家美食——“豆豆麦仁饭”。
  恰在此时,王莽的追兵由远而近,尘土飞扬,杀气腾腾……刘秀急呼:“老人家救我!”极目四望,暮春的田野一片空旷。麦苗葱绿,地垄平整,山上的树太远,河里的水太浅,咋办?眼前光秃秃的黄土地里,唯有一牛一犁,正站在太阳底下晒暖暖。
  猛然间,老人家灵光一闪计上心来:“快!你往犁沟走。”拽起刘秀跑到牛前面的犁沟:“躺下!”刘秀转身挥手,示意手下人马继续朝前跑。老者回身扶犁,轻轻扬起牛鞭。村姑机灵,提起四升笼笼,跟在父亲后面,老老实实一粒一粒点苞谷……说来也奇,老黄牛慢走几步,竟然不踏犁沟专走土塄。
  说话间王莽追兵便到了跟前,只见地头坐一后生并非刘秀,地里一老一小,正在耕作,又见前方人影绰绰,河堤堰上马蹄声碎,于是扬鞭催马追风而去。
  刘秀就这样躲过了生死大劫。后来,他入住金銮殿,天天想吃“豆豆麦仁饭”,连续招来好几个厨子,一个一个都做不出商州味的“豆豆麦仁饭”,结果都被杀了。皇上想:天天杀厨子也不是个事儿呀?于是叫来已做了娘娘的村姑,要她亲自下厨。只见村姑娘娘弱柳扶风,盈盈跪拜,款款而道:“臣妾恳请陛下,饿上三天才能做饭。”一语点醒梦中人!刘秀轻拍脑门懊悔不已。
  汉光武帝刘秀,被民间称为“牛背上的皇帝”。也有人说他是第二个“刘邦”,出身皇族,却起兵于平民。第一次出征竟然连战马也没有,是骑在牛背上与敌厮杀。他南征北战十几年,平定了王莽篡权后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东汉王朝。
  当了皇帝的刘秀,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大兴儒学,开创了“光武中兴”时代。老百姓喜欢刘秀,从华阴市的华阳川到商州的马角山、泉村河,自然留下一串串故事。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