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花粉过敏迷思:科学防护助你安稳度春
2025年04月09日
字数:670
■记者 张华
春和景明,万物复苏,但花粉过敏问题却日渐凸显。专家表示,关于花粉过敏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导致防护措施失效或延误治疗。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鼻科团队梳理了花粉过敏的常见误区并揭示真相,助力科学应对花粉过敏。
误区一:鲜花是花粉过敏的“罪魁祸首”。真相:真正的过敏原多为“风媒花粉”,而非观赏花卉。鲜艳的桃花、杏花等虫媒花因花粉颗粒大、黏性强,依赖昆虫传播,极少引发过敏;而柏树、杨树、柳树、桦树及蒿草等植物的花粉(风媒花粉)颗粒小、重量轻,可随风飘散数百公里,成为过敏的主要诱因。
建议:关注当地花粉监测预报,避开柏树、杨树等致敏植物密集区域。
误区二:不出门就能完全避免过敏。真相:花粉可通过门窗缝隙、衣物附着进入室内。
建议:花粉高峰期关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室内花粉浓度;外出归家后及时更换衣物、冲洗鼻腔和面部;定期清洁床单、窗帘等易吸附花粉的物品。
误区三:过敏症状轻微,无需治疗。真相:长期未治疗的花粉过敏可能进展为哮喘、鼻窦炎,甚至引发过敏性休克。
建议:症状初发时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鼻喷激素或抗组胺药物;重度过敏者可在花粉季前1~2周启动预防性用药。
误区四:所有口罩都能有效防护花粉。真相:普通纱布或棉布口罩过滤效率低,需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专业防花粉口罩。
建议:外出时佩戴口罩和护目镜,避免花粉接触眼鼻黏膜。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鼻科团队提示:花粉过敏的防治需基于科学认知,公众应结合自身情况,采取“减少暴露+合理用药+环境控制”的综合策略;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务必及时就医。
春和景明,万物复苏,但花粉过敏问题却日渐凸显。专家表示,关于花粉过敏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导致防护措施失效或延误治疗。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鼻科团队梳理了花粉过敏的常见误区并揭示真相,助力科学应对花粉过敏。
误区一:鲜花是花粉过敏的“罪魁祸首”。真相:真正的过敏原多为“风媒花粉”,而非观赏花卉。鲜艳的桃花、杏花等虫媒花因花粉颗粒大、黏性强,依赖昆虫传播,极少引发过敏;而柏树、杨树、柳树、桦树及蒿草等植物的花粉(风媒花粉)颗粒小、重量轻,可随风飘散数百公里,成为过敏的主要诱因。
建议:关注当地花粉监测预报,避开柏树、杨树等致敏植物密集区域。
误区二:不出门就能完全避免过敏。真相:花粉可通过门窗缝隙、衣物附着进入室内。
建议:花粉高峰期关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室内花粉浓度;外出归家后及时更换衣物、冲洗鼻腔和面部;定期清洁床单、窗帘等易吸附花粉的物品。
误区三:过敏症状轻微,无需治疗。真相:长期未治疗的花粉过敏可能进展为哮喘、鼻窦炎,甚至引发过敏性休克。
建议:症状初发时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鼻喷激素或抗组胺药物;重度过敏者可在花粉季前1~2周启动预防性用药。
误区四:所有口罩都能有效防护花粉。真相:普通纱布或棉布口罩过滤效率低,需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专业防花粉口罩。
建议:外出时佩戴口罩和护目镜,避免花粉接触眼鼻黏膜。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鼻科团队提示:花粉过敏的防治需基于科学认知,公众应结合自身情况,采取“减少暴露+合理用药+环境控制”的综合策略;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务必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