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诗人高洪波
2025年07月03日
字数:2483
■王蓬

高洪波(右)与老同学王蓬相聚汉中。


1996年第五次作代会期间作家班学员重返北大。右起:袁敏、马秋芬、蔡测海、谢冕、高洪波、严家炎、吕雷、萧建国、王蓬。
近日,在全国开展的“文学公益讲座”活动中,地处秦巴一隅的汉中亦搞得风生水起。汉中市委宣传部、汉中市文联、作协,与人民日报出版社“金台少年阅读行:汉中站”活动联手,邀请多位京城名家:人民日报出版社原社长刘华新,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七编辑中心主任陈红,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白描,《散文海外版》主编王燕,《人民文学》编审杨海蒂,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朱佩君等来汉辅导传经。领衔者是我在北大首届作家班的同学高洪波。他曾任三届中国作协副主席,《诗刊》主编,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作协办公厅主任等职。多年身处要津,主持活动,慰问前辈,培养新人,首发研讨,换届评奖,突然哪位老作家去世,连夜起草悼文,安排追思,不下百起之多。常是上午主持会议,下午接待某外国文学界友人,不定隔日又带团飞往美国西海岸或俄罗斯交流,职务职能要求他纵横捭阖,呼风唤雨……然而,在我眼中这位老同学却始终是位本质上的诗人与童心未泯的儿童文学作家。否则无法解释他在繁忙的工作与纷纭的事务中,何以还有源源不断的作品问世。据我所知,高洪波的创作以儿童文学为主,旁涉诗歌、散文、评论,仅是结集出版的作品便超过百部。不少著作都引起读者广泛关注,比如《小猪波波飞》《大象法官》《吃石头的鳄鱼》《鸟石的秘密》《我喜欢你,狐狸》等;再是散文随笔集《高洪波军旅散文选》《悄悄话》等都多次再版,屡获奖项,广受欢迎。尤其是几部儿童文学都多次印刷,洛阳纸贵,发行量都在几十万乃至百万册之巨。众多读者岂可收买?不信,你劝朋友买本书试试!
当年,在北大读书时(1986年9月至1988年7月)由于作家班学员大多人到中年,学校并不为难大家,听课自由,环境宽松。当时高洪波已是《文艺报》中层领导,正酝酿提拔中国作协办公厅副主任。公务繁重,属半工半读。常见他骑自行车飞驰于校园与单位之间,却从不缺课。我首部长篇《山祭》出版后,陕西老作家王汶石写的评论《人们总想了解一点社会和人生:读王蓬的〈山祭〉》在《文艺报》刊登后,便是高洪波上课时带给我的。作家班的班主任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上课的有严家炎、袁行霈、谢冕、乐黛云、金开诚等名师,不仅学识渊博,也通达开明,乐意与大家交流。同学中张廓、谢颐城是两大怪才,学富五车,观点殊异,常被请上讲坛,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一晚,被大家尊称为“大乘禅师”的张廓一边洗脚,一边回答同学提问:何为“形而上”与“形而下”?张廓一边用手洗脚丫,一边扶着眼镜,一本正经回答:“你写的小说没用但有意义,这就是‘形而上’;我这会洗脚的盆有用但无意义,这就是‘形而下’。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继而钦佩。高洪波当时眉眼中流露的赞许让我至今难忘,那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
转眼毕业,大家天南地北,劳燕分飞,但见作品不见人。当时亦无手机,联系全靠书信。同学间互赠新作,信函交驰,这些我都珍藏至今。其中有高洪波一封信,如下:
王蓬兄:近好!
寄来之5、6、7、8卷大作已收到,洋洋大观,可喜可贺。
大作波及蜀道、丝路、戈壁大漠、草原雪域,风物人情、人文地理,粗粗翻阅,便知是几卷大书,需抽出时间静心阅读。
2006年中国作协曾组织作家重走长征路,我曾有草地阿坝之行,故对文集卷六:“唐蕃古道”专辑先行浏览,你写阿坝一组散文真实仔细,尤其《面对灿烂的笑容》《藏区藏獒》《阿坝印象》等诸篇文笔优美,十分传神。且旅途辛苦,仔细观察,默记于心,进而成文,殊难得——上学时已知兄为快手,今又证明。此地亲走,故知其难度。
拜个早年!
高洪波
2007年1月29日
这应该是我文集出版后四卷时分寄同学(前四卷于2003年出版),高洪波收到后的回信。
当然,也有见面的时候,几次全国作代会,参会的同学或同返北大,在未名湖畔合影;或由在京同学做东,邀大家欢聚,买单不是高洪波便是聂震宁;还有次是女诗人尹蕾专程从天津赶来,请大家去她在三里屯开的咖啡馆小憩。
记忆最深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相邻的汉中亦为重灾区,中国作协组团来汉深入灾区,作家蒋巍为团长,委派我为副团长赶赴略阳、宁强采访。隔年中国作协又组团重返汶川慰问,团长便是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那次,访北川遗址,观映秀重建,到都江堰时,当地文联摆出大桌条案,笔墨宣纸,请大家泼墨留句。
高洪波带头挽袖挥毫。我凑上去说:“老同学啥时候成书法家了?”
“你骂我。”洪波嬉笑着说:“还得让老同学见识下我的书法。”一边说一边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大家一看:
有为有弗为,知足知不足。录冰心家联赠王蓬兄雅正。
高洪波书。
如今,冰心先生的祖训悬挂在我的书房,凡看见者无不称道。
为参加汉中这次“文学公益讲座”活动,洪波不辞辛劳,他虽小我几岁,也年过七旬,乘九小时高铁,辗转奔波,于活动前一天晚九时赶到汉中,让主办方松了口气,也让大家顿生敬意。
这次活动在新落成的市图书馆一楼大厅举办,高洪波与百余名文学青年亲切互动。他以“阅读改变人生”为题,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例,讲述在青少年时代由于阅读而奋发;在军旅生涯中由于阅读而走上文学道路;笔耕不辍半个世纪,出版百余部作品,既启蒙儿童也激励青年,举例生动,妙语不断,正如他所言:“作家要守护好本心、本色,命运给了我们这支笔,我们就要用它把作品写好。”全场掌声响起,全程视频直播,使多个县区读者受益。也让我感叹:高洪波至老童心未泯,是位本质上的诗人。
王蓬:一级作家(二级岗位)1970年创作,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3年始,先后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衮雪》主编。历时30年,全程探访蜀道、丝路。出版长篇小说《山祭》《水葬》;传记文学《中国的西北角》《横断面:文学陕军亲历纪实》;报告文学《中国蜀道》《从长安到罗马》《从长安到拉萨》《从长安到川滇》等著作60余部。获国家图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全国首届徐霞客游记奖等奖励,多部著作被翻译出版海外译本。系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05年),2017年获汉中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

高洪波(右)与老同学王蓬相聚汉中。


1996年第五次作代会期间作家班学员重返北大。右起:袁敏、马秋芬、蔡测海、谢冕、高洪波、严家炎、吕雷、萧建国、王蓬。
近日,在全国开展的“文学公益讲座”活动中,地处秦巴一隅的汉中亦搞得风生水起。汉中市委宣传部、汉中市文联、作协,与人民日报出版社“金台少年阅读行:汉中站”活动联手,邀请多位京城名家:人民日报出版社原社长刘华新,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七编辑中心主任陈红,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白描,《散文海外版》主编王燕,《人民文学》编审杨海蒂,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朱佩君等来汉辅导传经。领衔者是我在北大首届作家班的同学高洪波。他曾任三届中国作协副主席,《诗刊》主编,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作协办公厅主任等职。多年身处要津,主持活动,慰问前辈,培养新人,首发研讨,换届评奖,突然哪位老作家去世,连夜起草悼文,安排追思,不下百起之多。常是上午主持会议,下午接待某外国文学界友人,不定隔日又带团飞往美国西海岸或俄罗斯交流,职务职能要求他纵横捭阖,呼风唤雨……然而,在我眼中这位老同学却始终是位本质上的诗人与童心未泯的儿童文学作家。否则无法解释他在繁忙的工作与纷纭的事务中,何以还有源源不断的作品问世。据我所知,高洪波的创作以儿童文学为主,旁涉诗歌、散文、评论,仅是结集出版的作品便超过百部。不少著作都引起读者广泛关注,比如《小猪波波飞》《大象法官》《吃石头的鳄鱼》《鸟石的秘密》《我喜欢你,狐狸》等;再是散文随笔集《高洪波军旅散文选》《悄悄话》等都多次再版,屡获奖项,广受欢迎。尤其是几部儿童文学都多次印刷,洛阳纸贵,发行量都在几十万乃至百万册之巨。众多读者岂可收买?不信,你劝朋友买本书试试!
当年,在北大读书时(1986年9月至1988年7月)由于作家班学员大多人到中年,学校并不为难大家,听课自由,环境宽松。当时高洪波已是《文艺报》中层领导,正酝酿提拔中国作协办公厅副主任。公务繁重,属半工半读。常见他骑自行车飞驰于校园与单位之间,却从不缺课。我首部长篇《山祭》出版后,陕西老作家王汶石写的评论《人们总想了解一点社会和人生:读王蓬的〈山祭〉》在《文艺报》刊登后,便是高洪波上课时带给我的。作家班的班主任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上课的有严家炎、袁行霈、谢冕、乐黛云、金开诚等名师,不仅学识渊博,也通达开明,乐意与大家交流。同学中张廓、谢颐城是两大怪才,学富五车,观点殊异,常被请上讲坛,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一晚,被大家尊称为“大乘禅师”的张廓一边洗脚,一边回答同学提问:何为“形而上”与“形而下”?张廓一边用手洗脚丫,一边扶着眼镜,一本正经回答:“你写的小说没用但有意义,这就是‘形而上’;我这会洗脚的盆有用但无意义,这就是‘形而下’。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继而钦佩。高洪波当时眉眼中流露的赞许让我至今难忘,那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
转眼毕业,大家天南地北,劳燕分飞,但见作品不见人。当时亦无手机,联系全靠书信。同学间互赠新作,信函交驰,这些我都珍藏至今。其中有高洪波一封信,如下:
王蓬兄:近好!
寄来之5、6、7、8卷大作已收到,洋洋大观,可喜可贺。
大作波及蜀道、丝路、戈壁大漠、草原雪域,风物人情、人文地理,粗粗翻阅,便知是几卷大书,需抽出时间静心阅读。
2006年中国作协曾组织作家重走长征路,我曾有草地阿坝之行,故对文集卷六:“唐蕃古道”专辑先行浏览,你写阿坝一组散文真实仔细,尤其《面对灿烂的笑容》《藏区藏獒》《阿坝印象》等诸篇文笔优美,十分传神。且旅途辛苦,仔细观察,默记于心,进而成文,殊难得——上学时已知兄为快手,今又证明。此地亲走,故知其难度。
拜个早年!
高洪波
2007年1月29日
这应该是我文集出版后四卷时分寄同学(前四卷于2003年出版),高洪波收到后的回信。
当然,也有见面的时候,几次全国作代会,参会的同学或同返北大,在未名湖畔合影;或由在京同学做东,邀大家欢聚,买单不是高洪波便是聂震宁;还有次是女诗人尹蕾专程从天津赶来,请大家去她在三里屯开的咖啡馆小憩。
记忆最深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相邻的汉中亦为重灾区,中国作协组团来汉深入灾区,作家蒋巍为团长,委派我为副团长赶赴略阳、宁强采访。隔年中国作协又组团重返汶川慰问,团长便是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那次,访北川遗址,观映秀重建,到都江堰时,当地文联摆出大桌条案,笔墨宣纸,请大家泼墨留句。
高洪波带头挽袖挥毫。我凑上去说:“老同学啥时候成书法家了?”
“你骂我。”洪波嬉笑着说:“还得让老同学见识下我的书法。”一边说一边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大家一看:
有为有弗为,知足知不足。录冰心家联赠王蓬兄雅正。
高洪波书。
如今,冰心先生的祖训悬挂在我的书房,凡看见者无不称道。
为参加汉中这次“文学公益讲座”活动,洪波不辞辛劳,他虽小我几岁,也年过七旬,乘九小时高铁,辗转奔波,于活动前一天晚九时赶到汉中,让主办方松了口气,也让大家顿生敬意。
这次活动在新落成的市图书馆一楼大厅举办,高洪波与百余名文学青年亲切互动。他以“阅读改变人生”为题,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例,讲述在青少年时代由于阅读而奋发;在军旅生涯中由于阅读而走上文学道路;笔耕不辍半个世纪,出版百余部作品,既启蒙儿童也激励青年,举例生动,妙语不断,正如他所言:“作家要守护好本心、本色,命运给了我们这支笔,我们就要用它把作品写好。”全场掌声响起,全程视频直播,使多个县区读者受益。也让我感叹:高洪波至老童心未泯,是位本质上的诗人。
王蓬:一级作家(二级岗位)1970年创作,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3年始,先后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衮雪》主编。历时30年,全程探访蜀道、丝路。出版长篇小说《山祭》《水葬》;传记文学《中国的西北角》《横断面:文学陕军亲历纪实》;报告文学《中国蜀道》《从长安到罗马》《从长安到拉萨》《从长安到川滇》等著作60余部。获国家图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全国首届徐霞客游记奖等奖励,多部著作被翻译出版海外译本。系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05年),2017年获汉中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