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出走大明宫
2025年07月03日
字数:1630
■冯积岐
从我居住的小区向南走一千多步,就是大明宫的西门。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它位于西安北郊的龙首原。大明宫是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17位唐朝皇帝曾经在大明宫处理朝政,接待外国使者。大明宫也是唐帝国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壮观的宫殿建筑群。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宫原址上建立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标明了当时的玄武门、丹凤门、含元殿、太液池、翰林院等建筑物的原址,并对一些建筑进行了模拟或修复。如今的大明宫,呈现着当时的格局和规模,不失历史的景象。游客走进大明宫,可以感受到唐王朝建筑文化的辉煌,触摸到历史的脉动,它是映照唐王朝的一面镜子。进了大明宫西门,再向南走不多远,就是唐王朝的翰林院。站在李白当年供职的地方,我沉思良久,感慨万端。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十五岁的李白已经显露出一个天才诗人的才情,得到了当地的文人墨客、社会名流的首肯。可是,李白生来不是一个安于现状之人,二十四岁那年,他离开故土,开始了流浪生涯,他去成都,下渝州,足迹遍及扬州、汝州、武汉,最终到了长安。李白的仕途并不顺畅,他屡考不第,即使他满腹诗书,字字珠玑,也没有得到权力人物的赏识。流浪到三十一岁的李白穷愁潦倒在京都。满腔激愤的李白对满街志得意满,大红大紫的权贵不屑一顾,毅然决然离开长安,出了潼关,最终滞留在洛阳了。艰难的生活是对天才的考验,命运不会永远埋没诗人的。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三十五岁的李白偶然和狩猎的唐玄宗相遇了。李白向圣上献上了他的《大猎赋》。清高孤傲的李白不得不弯下了腰,用粉饰太平的诗作迎奉玄宗,讨好皇帝。读罢李白歌功颂德的诗作,玄宗心生喜悦,他一点头,一挥手,李白的命运就改变了。
李白再次来到了长安,他一步一步,挤进了上流社会,结识了玉真公主,结交了工部侍郎贺知章。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引荐,李白再次见到了唐玄宗。唐玄宗一句话,李白进了好多人想进而进不去的翰林院。当时的文人哪个不想入仕,李白不是例外,他雄心勃勃,以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以为到了大明宫,可以大显身手,辅佐唐玄宗,励精图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李白恍然进入了诗境,不由得飘飘然了,不由得高声吟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生活击碎了李白的浪漫。从李白走进大明宫那天起,他就成了唐玄武的吹鼓手。玄宗宴席或出游,李白随之侍从,作诗吟诵,讨圣上欢心。玄宗在大明宫饮酒作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玄宗和杨玉环去兴庆宫赏花,李白又奉诏作《清平乐》,此时的李白已经不是诗人,成为玄宗随心所欲而使用的工具了。后世人相传,李白把诗写在高力士的袍子上,如果此事是真的,不只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的映现,也足以说明,他对自己的献媚已很不舒服,内心是痛苦的。不然,他不会整天酗酒。唐玄宗命他写诏书,他在半酣中挥笔狂书,笔下的汉字带着醉意,不满情绪在字里行间漫溢,以致后来,借故不朝。他的放荡不羁、狂傲恣意本来就是玄宗不可容忍的,加之有人谗言,李白自然失宠了。
在大明宫仅仅一年,李白仿佛淘洗了一次心灵,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涤,他清醒了,他明白了他的定位,他知道,他应该干什么。李白毕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诗人,他激情满怀,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他浪漫且放纵,他岂能被大明宫囚禁。在大明宫,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他要的不是安逸,不是沉迷于纸醉金迷中。在大明宫,他目睹了朝廷的腐败,目睹了达官贵人们生活的奢侈和糜烂。他彻底失望了,离开大明宫,是他必然的选择。
唐天宝二年(743年),夏末秋初的一个早晨,李白走出翰林院,来到了大明宫西北方的龙飞厩——皇宫养马的地方,李白向马官要了一匹浑身雪白的马,跨上马鞍,出了凌霄门,穿过夹城,挥鞭驰骋而去了。时至今日,每当我走进大明宫,我仿佛能看见李白离开大明宫决绝的背影。他欣欣然而进,愤愤然而出。他的出走大明宫,在昭示后人,一个人不能生活在他人设计的人生中,更不能戴着枷锁生活。活着,就要看清人生的本质,只有清醒的人方知自己的路在何方。
从我居住的小区向南走一千多步,就是大明宫的西门。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它位于西安北郊的龙首原。大明宫是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17位唐朝皇帝曾经在大明宫处理朝政,接待外国使者。大明宫也是唐帝国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壮观的宫殿建筑群。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宫原址上建立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标明了当时的玄武门、丹凤门、含元殿、太液池、翰林院等建筑物的原址,并对一些建筑进行了模拟或修复。如今的大明宫,呈现着当时的格局和规模,不失历史的景象。游客走进大明宫,可以感受到唐王朝建筑文化的辉煌,触摸到历史的脉动,它是映照唐王朝的一面镜子。进了大明宫西门,再向南走不多远,就是唐王朝的翰林院。站在李白当年供职的地方,我沉思良久,感慨万端。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十五岁的李白已经显露出一个天才诗人的才情,得到了当地的文人墨客、社会名流的首肯。可是,李白生来不是一个安于现状之人,二十四岁那年,他离开故土,开始了流浪生涯,他去成都,下渝州,足迹遍及扬州、汝州、武汉,最终到了长安。李白的仕途并不顺畅,他屡考不第,即使他满腹诗书,字字珠玑,也没有得到权力人物的赏识。流浪到三十一岁的李白穷愁潦倒在京都。满腔激愤的李白对满街志得意满,大红大紫的权贵不屑一顾,毅然决然离开长安,出了潼关,最终滞留在洛阳了。艰难的生活是对天才的考验,命运不会永远埋没诗人的。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三十五岁的李白偶然和狩猎的唐玄宗相遇了。李白向圣上献上了他的《大猎赋》。清高孤傲的李白不得不弯下了腰,用粉饰太平的诗作迎奉玄宗,讨好皇帝。读罢李白歌功颂德的诗作,玄宗心生喜悦,他一点头,一挥手,李白的命运就改变了。
李白再次来到了长安,他一步一步,挤进了上流社会,结识了玉真公主,结交了工部侍郎贺知章。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引荐,李白再次见到了唐玄宗。唐玄宗一句话,李白进了好多人想进而进不去的翰林院。当时的文人哪个不想入仕,李白不是例外,他雄心勃勃,以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以为到了大明宫,可以大显身手,辅佐唐玄宗,励精图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李白恍然进入了诗境,不由得飘飘然了,不由得高声吟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生活击碎了李白的浪漫。从李白走进大明宫那天起,他就成了唐玄武的吹鼓手。玄宗宴席或出游,李白随之侍从,作诗吟诵,讨圣上欢心。玄宗在大明宫饮酒作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玄宗和杨玉环去兴庆宫赏花,李白又奉诏作《清平乐》,此时的李白已经不是诗人,成为玄宗随心所欲而使用的工具了。后世人相传,李白把诗写在高力士的袍子上,如果此事是真的,不只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的映现,也足以说明,他对自己的献媚已很不舒服,内心是痛苦的。不然,他不会整天酗酒。唐玄宗命他写诏书,他在半酣中挥笔狂书,笔下的汉字带着醉意,不满情绪在字里行间漫溢,以致后来,借故不朝。他的放荡不羁、狂傲恣意本来就是玄宗不可容忍的,加之有人谗言,李白自然失宠了。
在大明宫仅仅一年,李白仿佛淘洗了一次心灵,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涤,他清醒了,他明白了他的定位,他知道,他应该干什么。李白毕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诗人,他激情满怀,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他浪漫且放纵,他岂能被大明宫囚禁。在大明宫,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他要的不是安逸,不是沉迷于纸醉金迷中。在大明宫,他目睹了朝廷的腐败,目睹了达官贵人们生活的奢侈和糜烂。他彻底失望了,离开大明宫,是他必然的选择。
唐天宝二年(743年),夏末秋初的一个早晨,李白走出翰林院,来到了大明宫西北方的龙飞厩——皇宫养马的地方,李白向马官要了一匹浑身雪白的马,跨上马鞍,出了凌霄门,穿过夹城,挥鞭驰骋而去了。时至今日,每当我走进大明宫,我仿佛能看见李白离开大明宫决绝的背影。他欣欣然而进,愤愤然而出。他的出走大明宫,在昭示后人,一个人不能生活在他人设计的人生中,更不能戴着枷锁生活。活着,就要看清人生的本质,只有清醒的人方知自己的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