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惠渠 画中行

洛南县以红色基因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2025年07月10日 字数:948

  ▲山峦间澄澈的洛惠渠水静静流淌,为人们提供了夏日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王江波 齐彦昭 文/图
  日前,记者从商洛市洛南县获悉,该县保安镇以洛惠渠宝贵传统为魂,将红色基因融入生态与文化产业,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立体“教科书”。
  游客行走在洛惠渠党性教育基地的崖壁渠路上,俯身轻触一块块布满岁月痕迹的岩石时,仿佛感受到了建设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滚烫信念;洛南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广场前,党员干部的宣誓声与洛惠渠奔涌的水声共振,激荡着“团结协作、不怕牺牲”的精神共鸣;非遗工坊内,老匠人带着孩子们,用传统技法制作“红色主题”手工艺品,一针一线、一凿一刻间,映照着先辈们挑灯凿渠的身影。
  在洛惠渠“挂壁天河”旧址,青灰色岩层上那些细密分布的凹痕,是建设者1959年用钢钎在海拔1200米的悬崖上刻下的奋斗诗行。30公里长的渠线如银链缠绕山间,每道凿痕都凝结着凌晨火把映亮的岩壁、被扁担磨透的血泡以及“天当被、地当床”的草铺。
  山脚下的洛惠渠战斗指挥所已化身为“奋斗者记忆馆”。巨型沙盘上,渠线如血管般穿透山体模型;实景还原区内,铺满稻草的硬板床、开裂的搪瓷碗,都在无声诉说着建设者“天当被、地当床”的艰苦岁月。
  洛惠渠山脚下,百亩稻田与党性教育基地交相辉映。在这里,游客既能体验“农耕研学”,又能在田间地头聆听红色故事。这种“红色研学+生态农业”模式,正是保安镇破题文旅融合的关键举措。
  今年,保安镇创新推出的“五个一”(走一段渠路、干一次农活、听一堂党课、做一件非遗、住一晚民宿)体验项目,让游客的日均停留时间从2个小时延伸至36个小时,带动周边13家农家乐和6家民宿日均增收超千元。
  陕西蔚涞农光科技创新种业基地里的草莓苗在夏风中翻涌,一颗颗鲜红的果实缀满枝头,园区负责人指着滴灌系统笑着说:“前辈们凿渠引水破天险,我们用科技种出‘红色草莓’,都是在走‘丰收路’。”
  农耕文化生活馆内,老木匠用传统凿法制作木犁。“这些老物件曾帮助我们凿开秦岭,现在也该让娃们认识一下这些‘老家当’了。”老木匠一边打磨木犁,一边向游客讲述着。
  不远处的巧手草编作坊内,非遗传承人用麦秸秆编织着红军草鞋、小推车等红色小物件,孩子们则围坐一圈,笨拙而认真地学习着。
  暮色渐浓,稻田鎏金,非遗街区的灯笼与指挥所的党旗遥相映照,洛惠渠的流水声里,不时传来欢笑声。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