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驿站
2025年07月10日
字数:1843
■廉涛
西北饭店位于西安城南长安区(2002年改县为区)的闹市区,饭店名字大气,环境也带着几分古今交融的气度。春日里,楼前几株玉兰开得不管不顾,丰腴洁白的花瓣常被风卷进会议室敞开的窗口;深秋时,银杏叶落满步道,踩上去窸窣作响,仿佛时光碎裂的轻叹。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因工作的缘故,我常在这里参加会议。
推开客房的门,永远是窗明几净。床单拉得绷紧,一丝褶皱也无,枕头拍打得尤其松软。桌上果盘里苹果红润,梨子水灵,是每日清晨服务员轻手轻脚更换的痕迹。一位姓张的大姐,陕南人,眉清目秀,短发齐耳,一脸笑容,总记得我偏爱靠窗的位置,隔日便在那小几上多放一个橘子,轻声说:“领导,透透气,吃个橘子润润喉。”“大姐,可千万别这么叫我,我们都是干活的,只是分工不同。”听我这么一说,大姐嘿嘿一笑,她擦桌子时腰弯得极深,抹布角连椅腿的缝隙都仔细拂过,仿佛在擦拭一件珍宝。
餐厅则是三秦风味的集散地,也洋溢着家常的熨帖。汉中的热米皮滑入喉舌,暖意便直抵脾胃;那陕北的炖羊肉,汤浓肉烂,食罢齿颊间犹存着北地风沙粗粝的余味。至于关中的扯面,筋道滑亮的面条裹着油泼辣子的酣畅,是扎实的本色。
偶尔与三两相熟者溜出饭店,去不远处一家搅团店。老板娘隔着热气腾腾的大锅老远就招呼:“几位大哥又来啦?”便吩咐旁边的服务员“醋水调重点”。我暗自佩服老板娘的记性真好。只见粗瓷大碗里,金黄油亮的搅团颤巍巍卧着,上面堆着碧绿的荠菜和韭菜、橙红的红萝卜丝,再泼上辣汪汪的油泼辣子,酸香辛烈扑面而来,直冲鼻腔。舀起一筷搅团送入口中,荠菜、韭菜的清香、萝卜的脆爽、姜蒜的辛辣与搅团本身的糯滑在舌尖撞个满怀——旧日滋味翻涌上来,竟能一气吃下七八碗去。那饱胀感带来的满足如此真实,如同往昔岁月沉甸甸的分量压住肠胃,姜蒜汁刺激着味蕾,也撩拨着记忆的封膜。
三五天会期结束前的晚会上,陕西省艺术名角轮番登场。“秦腔皇后”马友仙仪态万方的走上台来,《断桥》中白素贞那句“西湖山水还依旧”,甫一开腔,便似寒泉漱玉,那“憔悴难对满眼秋”的悲音,如游丝百转,在“秋”字的拖腔里揉进了千般哀怨万种愁肠,字字泣血,听得人心尖发颤;丑角名家孙存碟顶着一盏燃烧的油灯登场,《顶台灯》里那惊险万状的顶灯翻滚、鹞子翻身,灯焰竟纹丝不晃,他口中念白急促如爆豆,诙谐的陕西方言土语蹦跳而出,挤眉弄眼间活脱脱一个既怕老婆又耍小聪明的市井汉子,满场观众的笑浪几乎要掀翻屋顶;歌唱家冯健雪款步而来,气息沉静如深潭,《女儿歌》里那句“六月里黄河冰不化,扭着我成亲是我大”,歌声一出,便似月光洒落清泉,带着黄土高原的苍凉与隐忍的深情,每一个吐字都饱满圆润,气息悠长得仿佛黄河水脉在暗中奔涌不息;“黄土高原上的银铃”贠恩凤老师登台,未语先笑,亲切如邻家大姐,那《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清泉般透亮的嗓音一响起,整个会场仿佛被高原的清风与艳阳涤荡过,掌声久久不息……
1996年仲夏,也是在这西北饭店的会议室里,我接过中共西安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西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授予的“对外宣传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服务员张大姐收拾客房时看见证书,眼睛一亮,赞叹道:“恭喜呀!真不容易!”那份朴素的欢喜,竟让那证书的分量又沉实了几分,仿佛一份来自这驿站本身的认可。
后来,因工作岗位的变化,我很少来西北饭店开会。可车轮每每经过那熟悉的大门,记忆便悄然复苏。尤其儿子在西安财经大学就读那四年,周末回家,周日午后,我必驾车送他返校。车驶近西北饭店,楼影掠过车窗,静默如故。我便忍不住絮絮向儿子讲起当年这里的故事:楼内人声如何鼎沸,环境如何舒适,饭菜如何可口,服务如何贴心……而搅团的香气、荠菜的碧色、姜蒜的辛香又是怎样在街角弥漫……儿子静听,有一回,他忽然侧过头问:“搅团真有那么好吃?能吃七八碗?”“小时候吃的主要是玉米粗粮,小麦细粮很少吃,米饭就更不用说了,搅团肚子(即习惯吃搅团的胃口)就是那个时候养成的……”我笑着说。
偶尔去长安区办事,若逢饭点,我总会向朋友提议:“去西北饭店吃小吃吧。”店堂依然敞亮,米皮蒸腾的热气,羊肉汤浓烈的香气,扯面的柔软筋道……食物入口,滋味竟与当年无二。那家搅团店荠菜、韭菜和姜蒜汁的气息依旧辛香扑鼻,只是掌勺的师傅已生华发,递碗过来的手背刻着更深的皱纹,笑容却依旧熟悉:“还是老口味?”点头间,搅团的热气模糊了视线。
西北饭店,这长安道旁的坐标,曾见证过我职业生涯的点滴,寄放过喧腾的时光。如今这长安驿站院中的老树依然沙沙作响,仿佛低语着那些被带走的日日夜夜,化作了永不褪色的回响……
西北饭店位于西安城南长安区(2002年改县为区)的闹市区,饭店名字大气,环境也带着几分古今交融的气度。春日里,楼前几株玉兰开得不管不顾,丰腴洁白的花瓣常被风卷进会议室敞开的窗口;深秋时,银杏叶落满步道,踩上去窸窣作响,仿佛时光碎裂的轻叹。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因工作的缘故,我常在这里参加会议。
推开客房的门,永远是窗明几净。床单拉得绷紧,一丝褶皱也无,枕头拍打得尤其松软。桌上果盘里苹果红润,梨子水灵,是每日清晨服务员轻手轻脚更换的痕迹。一位姓张的大姐,陕南人,眉清目秀,短发齐耳,一脸笑容,总记得我偏爱靠窗的位置,隔日便在那小几上多放一个橘子,轻声说:“领导,透透气,吃个橘子润润喉。”“大姐,可千万别这么叫我,我们都是干活的,只是分工不同。”听我这么一说,大姐嘿嘿一笑,她擦桌子时腰弯得极深,抹布角连椅腿的缝隙都仔细拂过,仿佛在擦拭一件珍宝。
餐厅则是三秦风味的集散地,也洋溢着家常的熨帖。汉中的热米皮滑入喉舌,暖意便直抵脾胃;那陕北的炖羊肉,汤浓肉烂,食罢齿颊间犹存着北地风沙粗粝的余味。至于关中的扯面,筋道滑亮的面条裹着油泼辣子的酣畅,是扎实的本色。
偶尔与三两相熟者溜出饭店,去不远处一家搅团店。老板娘隔着热气腾腾的大锅老远就招呼:“几位大哥又来啦?”便吩咐旁边的服务员“醋水调重点”。我暗自佩服老板娘的记性真好。只见粗瓷大碗里,金黄油亮的搅团颤巍巍卧着,上面堆着碧绿的荠菜和韭菜、橙红的红萝卜丝,再泼上辣汪汪的油泼辣子,酸香辛烈扑面而来,直冲鼻腔。舀起一筷搅团送入口中,荠菜、韭菜的清香、萝卜的脆爽、姜蒜的辛辣与搅团本身的糯滑在舌尖撞个满怀——旧日滋味翻涌上来,竟能一气吃下七八碗去。那饱胀感带来的满足如此真实,如同往昔岁月沉甸甸的分量压住肠胃,姜蒜汁刺激着味蕾,也撩拨着记忆的封膜。
三五天会期结束前的晚会上,陕西省艺术名角轮番登场。“秦腔皇后”马友仙仪态万方的走上台来,《断桥》中白素贞那句“西湖山水还依旧”,甫一开腔,便似寒泉漱玉,那“憔悴难对满眼秋”的悲音,如游丝百转,在“秋”字的拖腔里揉进了千般哀怨万种愁肠,字字泣血,听得人心尖发颤;丑角名家孙存碟顶着一盏燃烧的油灯登场,《顶台灯》里那惊险万状的顶灯翻滚、鹞子翻身,灯焰竟纹丝不晃,他口中念白急促如爆豆,诙谐的陕西方言土语蹦跳而出,挤眉弄眼间活脱脱一个既怕老婆又耍小聪明的市井汉子,满场观众的笑浪几乎要掀翻屋顶;歌唱家冯健雪款步而来,气息沉静如深潭,《女儿歌》里那句“六月里黄河冰不化,扭着我成亲是我大”,歌声一出,便似月光洒落清泉,带着黄土高原的苍凉与隐忍的深情,每一个吐字都饱满圆润,气息悠长得仿佛黄河水脉在暗中奔涌不息;“黄土高原上的银铃”贠恩凤老师登台,未语先笑,亲切如邻家大姐,那《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清泉般透亮的嗓音一响起,整个会场仿佛被高原的清风与艳阳涤荡过,掌声久久不息……
1996年仲夏,也是在这西北饭店的会议室里,我接过中共西安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西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授予的“对外宣传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服务员张大姐收拾客房时看见证书,眼睛一亮,赞叹道:“恭喜呀!真不容易!”那份朴素的欢喜,竟让那证书的分量又沉实了几分,仿佛一份来自这驿站本身的认可。
后来,因工作岗位的变化,我很少来西北饭店开会。可车轮每每经过那熟悉的大门,记忆便悄然复苏。尤其儿子在西安财经大学就读那四年,周末回家,周日午后,我必驾车送他返校。车驶近西北饭店,楼影掠过车窗,静默如故。我便忍不住絮絮向儿子讲起当年这里的故事:楼内人声如何鼎沸,环境如何舒适,饭菜如何可口,服务如何贴心……而搅团的香气、荠菜的碧色、姜蒜的辛香又是怎样在街角弥漫……儿子静听,有一回,他忽然侧过头问:“搅团真有那么好吃?能吃七八碗?”“小时候吃的主要是玉米粗粮,小麦细粮很少吃,米饭就更不用说了,搅团肚子(即习惯吃搅团的胃口)就是那个时候养成的……”我笑着说。
偶尔去长安区办事,若逢饭点,我总会向朋友提议:“去西北饭店吃小吃吧。”店堂依然敞亮,米皮蒸腾的热气,羊肉汤浓烈的香气,扯面的柔软筋道……食物入口,滋味竟与当年无二。那家搅团店荠菜、韭菜和姜蒜汁的气息依旧辛香扑鼻,只是掌勺的师傅已生华发,递碗过来的手背刻着更深的皱纹,笑容却依旧熟悉:“还是老口味?”点头间,搅团的热气模糊了视线。
西北饭店,这长安道旁的坐标,曾见证过我职业生涯的点滴,寄放过喧腾的时光。如今这长安驿站院中的老树依然沙沙作响,仿佛低语着那些被带走的日日夜夜,化作了永不褪色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