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路遥

2025年07月16日 字数:1655
  ■侯美玲
  五月,我如愿加入了铜川市作协。新会员培训期间,市文联安排了一系列文化讲堂,还组织参观了乡村文学小院、和谷文学馆和路遥文化馆。
  在铜川,没有人不知道路遥,这位中国当代作家将生命献给了文学创作,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更是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小说中提到的“铜城”原型就是铜川市,孙少平工作的“大牙湾煤矿”原型则是位于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的鸭口煤矿。
  初识路遥是在学生时代,通过收听广播剧《人生》,我不但了解了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还因此记住了这位著名作家——路遥的名字。参加工作后,我阅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厚厚一本书整整读了三天三夜,其间,我为孙少平在学校吃不起白馍而难过,为田晓霞的不幸离世而流泪,为孙少安一家人经过奋斗过上好日子而高兴。掩卷而思,总觉得路遥对普通人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陕北农民和煤矿工人的描写细致入微。我正好出生在那个年代,对于书中农民的生活环境非常熟悉,为了填饱肚子,为了多产一点粮食,他们不惜将汗水、泪水和血水洒在脚下的土地上,却总是无怨无悔。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这位“农民的儿子”,反复阅读了《人生》《早晨从中午开始》,每每被他客观冷静的现实主义描写所打动,经常随着他的笔触一起悲伤、一起欢笑。
  22日下午,我们一行十人来到路遥文化馆。馆长和工作人员早早等候在门前。互相认识后,众人走进展厅,一头黄牛铜像跃入眼帘,旁边的展牌上有路遥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也是篆刻在他墓碑上的那句话:“像牛一样耕耘,像土地一样奉献。”这句话恰恰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路遥文化馆分为路遥生平、创作体验、平凡的世界人物、书画等展区,以实物、图片、雕塑和音像的形式展示了路遥的一生,特别是他在鸭口煤矿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
  1985年秋天,《平凡的世界》已经完成大半,自第三部起有大篇幅煤矿素材,路遥因此离开西安,带着书籍和手稿来到铜川矿区,开启了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矿工体验。谁能想到,作为挂职铜川矿务局宣传部副部长的路遥,对吃、住、行没有任何要求,唯一的要求是与工人一起下井。当时井下工作环境艰苦,机械作业落后,炮采安全性差,瓦斯爆炸时有发生,许多人闻之色变,路遥却安之若素。他头戴矿灯,身穿满是煤灰的工作服,脖子上扎着白毛巾,乘坐罐笼车下井,和工友在黑暗的矿道挖煤运煤,经常与死神擦肩而过。一天的工作结束,当他拖着疲惫的双腿走出长长的巷道,搭上罐笼车回到地面时,不免感慨:“只有在井下生活过的人,才懂得阳光的价值。”
  五个月的矿井生活,路遥与众多工人有过深入交流,他们的容貌、谈吐和做事方式出现在小说的人物身上,既形象立体又入木三分,特别是他们勤劳、质朴、豪迈和奉献的精神,屡屡打动路遥,最终呈现了孙少平等新一代矿工群体的光辉形象。《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孙少平的原型是路遥的三弟王天乐,他先是在农村教书,又到县城揽活,后来来到鸭口煤矿当了一名采煤工。矿区副区长雷汉义的原型是雷汉玉,矿工安锁子的姓名一字未改用于作品,鸭口矿众多人物形象丰富了作家的笔触,成为千万矿工的真实缩影。
  这些珍贵瞬间,被摄影师以照片形式记录并保留了下来,我们得以近距离了解路遥积累创作素材的过程。我印象最深的是路遥下井前与三位青年矿工亲切交谈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路遥腰系皮带、身穿工作服,工作服被煤灰侵染,几乎看不出原来的颜色,右肩处的布料已经磨得只剩薄薄一层纱线,左右下摆处破了拳头大的洞。穿上这身衣服,路遥完全融入矿工之中,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在井下,他不是高高在上的作家,而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采煤工人,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体验矿工生活。
  烦闷或写不下去的时候,路遥经常吸烟,在缭绕的烟雾中酝酿故事情节。他烟瘾很大,照片、雕塑和影像上的路遥总是夹着香烟,身体周围弥漫着丝丝缕缕的白烟。吸烟损害了他的健康,写作耗尽了他的生命,42岁的路遥骤然病逝,留给中国文坛一声叹息。
  走近路遥,参观路遥文化馆,我们这些新会员心潮澎湃,谈论最多的是路遥的创作态度,现实、严谨,以及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了这些特质,还怕写不出打动读者的作品吗?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