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轻娃子就那样没了”
97岁失声老兵笔尖下不能忘却的阵痛
2025年07月16日
字数:1096

抗战老兵周保印翻看记者赠给他的图书《少年家国信》,老人平时就很爱看书。


周保印听力不好,记者与抗战老兵周保印用纸笔交流。

阳光报·阳光网记者与抗战老兵周保印合影留念。
抗战老兵周保印家的大门敞开着。97岁的他安静地坐在门槛旁的椅子上,身穿灰色外套,胸前挂着的几枚勋章在阳光下微微发亮。膝上摊开的《狂人日记》便是他的世界。当记者到来时,老人抬起头,眼神温和却无法言语——时间与疾病带走了他的声音。
记者 王义卓/文 梁萌/图
在志愿者傅宏的带领下,阳光报·阳光网全媒体记者驱车来到了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镇,在村子里见到了抗战老兵周保印。战争平息了炮火,也永久封存了周保印的声音。老人的家人轻声告诉记者:“老爷子小时候上过几年私塾,打小就爱读书识字。”这份早年打下的文化根基,成了他失声后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老爷子虽然说不了话,但可以写,心里清楚得很。”
记者随即用笔在纸上写下:“爷,给咱讲一下你过去咋抗战的,参加过什么战役?”老人熟练地拿起纸笔,笔尖在纸面上沙沙移动:“抗日战争在童(潼)关黄河边和日本对抗三年,直到日本投降后,到北平解放后回家。”
老人书写的手微微颤抖,目光仿佛穿透时光,重回那片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阵地。他的儿子轻声对记者说:“我爸很少主动提打仗的事,但每次写到这里,手都会抖。他说过,好多年轻娃子就那样没了……”据悉,潼关黄河防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潼关地区依托黄河天险构建的防御体系,有效阻止了日军进攻陕西的企图,确保了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侧翼安全。
在问及老人爱读什么书时,周老的儿子说:“他就爱看这些打仗的、讲历史的书。”无论寒暑,老人总爱坐在这里,背倚着被岁月磨出光泽的靠椅,让阳光洒满书页。
告别之际,记者驻足回望。老人依旧安静地坐在门边,那枚佩戴在胸前、象征着无上荣光的勋章,如同他永不弯曲的脊梁。“我爸这辈子读过书、扛过枪,虽然年龄大了,但心里比谁都清楚。他有他的坚持。这些勋章是他的命,这些书是他的魂。坐在门框下看书,就是他最自在的时候。他不需要太多,心里有国家、有书,就踏实。”周老的儿子望着老人说。
据了解,周保印1928年11月14日生;1943年初被抽壮丁参军抗日,编入第16军109师326团迫击炮连当战士,随部在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原朝邑县)驻守黄河沿线,阻击日军渡河进犯陕西;日本投降后,其所在部队经山西调防北平;1948年11月,随部队在北平起义,不久后返乡务农。返乡后,由于腿部受伤,行动不便,现住牧护关镇,享受政府发放的抚恤金,生活上由两个儿子轮流照料。
老人膝上摊开的书页,承载着一位老兵穿越硝烟后对知识与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他依然是一位战士,守护着不容忘却的历史,也守护着和平年代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