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邮学子赴长青保护区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生态育人与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年07月30日
字数:945

西邮学子赴长青自然保护区开展实践调研。
■记者 徐龙 文/图
盛夏时节,秦岭腹地的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木葱茏,溪涧潺潺。一支由西安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组成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深入这片“绿色宝库”,围绕“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与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开发”“生态旅游对保护区周边乡村的溢出效应”两大课题展开深度调研,用青春脚步丈量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的共生之道。
团队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系统梳理了保护区内现有的科普设施与教育资源,提出构建“沉浸式+项目化”劳动教育模式的建议——依托森林生态系统设置农耕体验区、生态监测岗、职业体验周等场景,让学生在参与湿地修复、物种普查等真实劳动中,深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知。
指导教师晋金才表示:“此次实践是学校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的生动注脚。当学生亲手制作昆虫标本、协助护林员巡护山林时,他们不仅掌握了跨学科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在他看来,这种将课堂搬进大自然的教育方式,正是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
沿着蜿蜒的盘山路驱车前行,记者随团队来到保护区周边的某山村民宿集群。白墙灰瓦的院落里,村民张大姐正忙着为即将到来的观鸟团准备特色餐食:“自从保护区搞起生态旅游,我们家就开起了农家乐,旺季月收入能顶过去半年!”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据长青自然保护区华阳管护站站长张晓峰介绍,近年来,通过科学管控游客容量、培育生态向导等举措,周边村落形成了涵盖民宿经营、山货销售、文化展演的完整产业链,昔日靠山吃山的传统模式已转变为护山养山的发展新路。
在为期两周的调研中,这支大学生实践团队展现出惊人的行动力:他们徒步穿越多条科考路线采集基础数据,组织村民召开座谈会收集发展诉求,运用专业知识整理国际生态社区建设案例。最终形成的《长青保护区自然教育基地提升方案》《生态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报告》,既有覆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融合的课程系统,也有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的创新构想。
“看着老乡们认真讨论我们设计的文创产品原型,我真切感受到青年智慧与基层实践碰撞出的火花。”队长张涵柏说。而更让师生们欣慰的是,部分建议已被纳入保护区下一阶段发展规划,这场高校与社会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