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里的善之光

2025年07月30日 字数:1821
  ■张筠
  去山西之前,曾几度游历过山西的二哥郑重推荐:到运城,李家大院值得一去。
  虽对山西的大院文化慕名已久,也早知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并称“晋商三蒂莲”,不过前两家大院几年前已拜访过,其民居建筑艺术固然宏伟又精巧,却感觉大同小异,以为见了大的,其他小一些的便可忽略不计。但世上的事物的确不能以大小论处,何况“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的说法也清楚阐释了三家的区别,就更不能留遗珠之憾了。
  我们从西安出发,驱车200余公里,到达运城时已是日上三竿。陪友人办完事,我们便向北直奔位于万荣县闫景村的李家大院。
  刚步出停车场,就被大院门前硕大的“善牌坊”吸引住了。“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这是李家的祖训家规,也是这个慈善之家的立世根本。止步诵读,突然感觉天地间有善气惠风扑面而来。
  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李家大院,是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李家几代人以传统农业为立家之本,又由农转商,逐渐进入商贸领域,后投资经营近代工业实业,成为民族资本家,至李子用掌家后,家族产业达到鼎盛。李氏家族的发展脉络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个缩影。李家以义制利、利义相济,世代“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行仁”,以乐善好施的义举名扬天下,演绎了一个白手起家、诚信经营、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晋商传奇。
  走进李家大院,便走进了一个“善”的世界。门楼内墙上两个大大的砖雕“善”字,已为大院定了格调,眼前宽展笔直的“善道”上方,铁艺雕镂的“善”字拱形构架整齐排列,悬挂的“善”字红灯笼耀眼夺目,只觉空气中也有善意飘拂。民俗文化广场上,几十个不同动物造型的拴马桩昭示着这座宅院昔日车喧马嘶、商贾往来的繁盛景象。“千狮园”里,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假山怪石环绕着一面小湖,湖心点缀着一座飞檐翘角的古戏台,透着江南园林的雅韵。不过最吸引人的,是古巷道入口处一面宽约6米、高近7米的“百善壁”,上面365个正、草、隶、篆不同字体的砖雕“善”字撼人心灵,寓意着一年365天天天行善、永远行善。这里是李家人的内院通道,因为李家大院占地面积大,村人行路需绕行,于是李家常常将院门打开,为村人通行提供方便。想那李家族人和村民天天从“善影壁”前进进出出,眼里心中便时刻存了一个“善”字,自然向善行善了。
  徜徉在李家大院的古建筑群间,牵引人目光的不仅是南北融合和气派厚重的四合院、大宅门,以及那些刻镂华美的砖雕、木雕、石雕、彩绘等饰品,更是每个院落门楼上的匾额题字,“善乃本”“修德为善”“为善是福”“惟善为宝”“上善若水”等无不昭示着李家人的道德修养和处世风范,只觉得院是一个个善,善是一座座院,院里聚善气,善意满庭院。似乎大院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也散发着慈善之光。
  李家的善行,并非只是刻在墙上、挂在门楣上或是流传于口中,而是落实在行动上。古院落南端,有一座18米高的“放赈楼”,每遇饥荒年月,李家便出钱买粮,开设粥棚,接济穷人。据当地口述史料记载,李家对所熬之粥有要求,需筷子插入粥中不倒方可。这是衡量粥饭的标准,也是李家人的善行准则。据《万泉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年,“天大旱,人相食,种几绝,斗粟银二两余”,李家出资在万泉一带放赈舍饭,救活百姓数以千计;光绪二十年,孤峰山发大水,房倒屋塌,粮食遭淹,李家伸手相助,不让一人受饥挨饿;民国十七年,河东大旱,李家兄弟为灾民捐款6000块银元,并在附近的村中庙堂内施粥舍饭,长达一年。我们在功德堂里见证了那口扶危济困的“赈灾锅”,虽然“赈灾锅”如今已锈迹斑斑,里面也空空如也,但我分明看到锅内装满了慈善、爱心和仁义。
  李家对村民中婚丧嫁娶困难者,均施舍钱粮;对特别贫困户的丧葬之事,李家亲送棺材一口,让其入土为安;瘟疫流行时,李家购回防疫用药,户户发放,使村人安度疫情之灾。桩桩件件的善行义举,罗列不完、数说不尽,功德堂内获赠的满屋子碑石牌匾,是官府和百姓对李氏家族最真诚的赞颂和褒奖。
  只要心存一善念,定会浩然天地间。目光拂过李家大院那些善器物、善遗存,抬眼即可瞻望,伸手即可触摸,侧耳即可倾听。这些承载善念的砖石木瓦,虽经上百年世事变迁和风雨侵蚀,依然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它们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存续着传统文化的原始基因,映照着华夏民族的人性光辉。每个来到李家大院的人,都会被“善”的光芒所照耀、所指引,灵魂受到洗礼,精神得以升华。
  离开李家大院时,我们又走上了那条“善道”,脚下笔直的路和头顶的“善”字引领着我们一直向前,走向“善门”,走向广大世界。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