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生到倾心

2025年07月30日 字数:988
  ■易丹阳
  板胡一响,帷幕拉开,演员们身着彩衣,踩着节奏走上台来,用饱蘸着方言的腔调唱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坐在台下看汉调桄桄,那俊俏的装扮、精湛的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汉调桄桄既是国家级非遗,也是汉江淌出的文化瑰宝。它把江南的灵秀与西北的厚重揉进了舞台。我未曾想到,在不久的将来会与桄桄戏结下不解之缘。
  在小学校园的社团课上,我主动报名学习汉调桄桄,后来还有幸参加了学校的校庆节目展演。
  校庆节目排练中,我的指导老师、汉调桄桄青年演员李雅芝指着我说:“这小孩儿,演小花旦正好。”我按老师的指点练了起来,试了好几次,全部失败,脚踝还被挤压得特别疼。老师看在眼里,走过来一边整理我的衣领,一边说:“小花旦要像汉江晨雾,俏里带稳,不能踩得太重,也不能太轻。”听了老师的话,我慢慢领悟到了要领,反复练习,在操场练碎步,看影子也在跟着我跳,忽然觉得桄桄戏很有趣。
  功夫不负有心人,校庆节目展演大获成功后,更加坚定了我学好桄桄戏的决心和信心。
  慢慢地,我学到的桄桄戏的技巧和唱腔越来越多,我也被它深深折服。记得有一次,老师用手轻拍我的背部说:“亮相时,要立腰拔背。”我马上联想到汉调桄桄《打焦赞》里的杨排风,她虽然是个烧火丫头,但亮相时腰杆挺得比演武场的旗杆还要直,这不仅是戏曲表演需要,更是武旦的人物性格。
  学棍花时,枣木杆磨得我手心起泡,抛起时也总会砸到胳膊,疼得我眼泪打转。我又想起了杨排风甩棍时的眼神,俏里藏着硬气。我每天都练抛枪,枪杆砸墙的“咚咚”声,就像杨排风的棍法在给我加油。后来,我终于能让枪杆转出圆弧了,我也真切地理解了“一分付出就有一分收获”的道理。
  学戏路上,我的“高光时刻”出现在2025年汉中市的春节戏曲晚会上。尽管是和同学、老师一起演出,但第一次参加这样高级别的戏曲专业演出,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候场时,我连续深呼吸都不怎么起作用,手心把戏服攥出了褶皱。当锣鼓一响,我真的踏上舞台的瞬间,紧张又变成了兴奋。我按照事先排练的一步步走位、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展示。短短几分钟的演出让我完成了自己的市级舞台“首秀”。谢幕时,我听到了台下爆发出的热烈掌声。
  学汉调桄桄的日子里,不仅给我的课余生活增添了乐趣,更让我领悟到了传承的真意。
  学习桄桄戏两年,从陌生到倾心,我学到的不仅是戏曲知识、技巧,更是对待戏曲的努力向上的态度。戏曲传承路上,我愿意做名小小接力手,承接过去,再稳稳地把它交给明天。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