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诈骗盯上2.64亿老年人 8种常见骗局需警惕
2025年08月27日
字数:1015

(图片由AI生成)
据统计,在养老诈骗各类型案件中,以诈骗、合同诈骗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案件最为典型。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8%,规模达2.64亿。随着人口老龄化,老龄消费市场不断发展,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逐渐增强,需求结构正在转变。不法分子盯上了老年群体的养老新领域,养老诈骗刑事案件呈现新特点。
为维护老年人权益、保障社会稳定,2022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通知,部署全国法院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
日前,北京西城人民法院梳理了近5年来的养老诈骗刑事案件,发现主要有种常见类型,包括“投资理财”“以房养老”“保险代办”“文玩收藏”“养生保健”“街头迷信”“黄昏恋”“关爱帮扶”骗局。
案例一:补缴社保办退休,“靠谱”熟人不靠谱。刘先生下岗后导致社保断缴,表妹称王某能帮其补缴社保,但需要收费。刘先生交钱后却发现自己的社保并未补缴,便询问王某,但王某一直以各种理由进行推脱,刘先生遂报警。经查,王某骗取3名被害人资金7.9万元,但仅缴纳了4000余元的社保费,案发后,王某进行了全额退赔。
案例二:“黄昏恋”遇“部委干部”,养老钱被骗光。北京的张阿姨单身独居,通过网络结识了自称部委干部的王先生,两人遂谈婚论嫁。王先生以结婚需要政审、解决工作编制等理由让张阿姨给钱。随后,所谓的“秘书”小孙又以王先生生病为由,向张阿姨索要钱款,张阿姨遂报案。经查,王先生虚构身份骗取受害人 万余元,还辩称是借款,却无证据支持。
案例三:轻信“老神医”能“消灾”,现金首饰被调包。刘奶奶在超市门口被两名女子以“消灾”为由,带去见“老神医”。一男子称刘奶奶的儿子即将遇到车祸,让其拿出财物“消灾”,刘奶奶发现被骗后报警。经查,杨某等人以除病“消灾”为由,骗取10余名被害人59万余元现金及20余件首饰。案发后,杨某主动投案。
案例四:200万元拍卖珍藏粮票,千元代理费“打水漂”。顾阿姨接到可高价拍卖老物件的电话,便带着珍藏的粮票来到了某国际拍卖公司。“张经理”称粮票可高价拍卖,但顾阿姨交纳代理费后发现被骗,遂报警。经查,张某伙同他人成立“皮包公司”,骗取 余名中老年被害人 余万元资金。案发后,张某家属退赃。
案例五:发挥余热“献爱心”,却落入诈骗陷阱。已经退休的张阿姨想发挥余热,便参加了公益慈善公司举办的宣讲会并交钱入会。公司负责人夏某为其介绍情况,并透露有高息理财业务。张阿姨投资余万元后,到期仅收回 万元,遂报警。经查,夏某非法吸收资金 余万元。
记者曹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