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漫步姑苏城

2025年08月27日 字数:2281
  ■吴苏辛
  晨雾缠绵,绿皮火车悠悠驶来,碾碎铁轨上的雨珠,清脆的声响在空气中漾开。黛瓦飞檐的站台顶棚,雨丝如帘幕般垂落。站内灯笼于潮润空气中,洇出团团暖光,恰似晕染开千年的姑苏旧梦,朦胧而迷人。这雨像是早有预谋。当知晓苏州正飘雨时,心底无端泛起丝丝欢喜。仿佛有个轻柔的声音在脑海中低吟:对呀,就该如此,这才是心心念念的姑苏城。或许世间所有的相遇都带着隐秘的契合——雨与苏州,本就是彼此的注脚。存在主义说“相遇即是存在的显现”,此刻我与姑苏的初见,恰是被这场雨擦亮的存在,让“向往”从抽象的念想,落进了具体的潮湿里。
  首站踏访苏州大学,像是先读了一本“古今对话录”。这所荣登中国最美大学前十的学府,与护城河相依相偎,尽显苏州园林的灵秀神韵。现代化新校区如温柔的臂弯,簇拥着承载厚重历史的老校区——东吴大学。“普天地正气,发古今完人”的校训,历经岁月仍熠熠生辉。爬满凌霄花的红砖墙后,民国钟楼的剪影在护城河的水雾中若隐若现,钟摆声与橹声,跨越百年时光长河,交织成一曲悠扬的文化之歌。站在新旧校区交界,忽觉时间从不是线性的碾压,而是像护城河的水——老校区的砖缝里渗着新校区的影子,新校区的窗棂间漏着老校区的光。历史从不是落满尘埃的过去,而是活在当下的血脉。大学作为文化的摇篮,其历久弥新的密码,正在于让过去与现在始终保持对话。这道理,苏州大学用一墙一河、一楼一钟,说得格外透彻。
  从学府的古今对话中走出,午后的拙政园正浸在雨雾中。78亩的园林挤满了游人,我们常被人流冲散。起初是有些遗憾的:这样的园林,似乎不该被纷扰的脚步侵扰。可转念又笑了——我们抱怨人流打破宁静,却忘了自己也是这“不完美”的一部分。
  抛开杂念细看,园中的绣球与飞燕草仍牵住目光:绣球藏着岁月的分量,飞燕草的蓝浓而不艳,繁而不俗,恰是江南的分寸。最动人的是花窗。指尖划过窗棂的纹路,像触到时光的脉搏。阳光透过镂空处,在地上织出斑驳光影,活脱脱一幅水墨画。透过花窗望出去,假山池沼、草木亭台都成了被精心取舍的景——原来花窗框住的不仅是景致,更是人对世界的打量。我仿佛能看到往昔的文人雅士,也曾如我这般,在花窗前驻足,赏景吟诗。他们框进的是“明月松间照”,我框进的是“人潮中的一抹绿”,不同的取景,却共享着同一份对“美”的凝视。
  偶然间,我留意到园中悬挂的图画,竟是以苏绣呈现。苏绣,这极具历史底蕴的技艺,将拙政园的万千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花窗与苏绣相互映衬,窗中有景,景中有绣,构成了奇妙的视觉盛宴,让人不禁思考,究竟是园林的灵韵成就了苏绣,还是苏绣为园林增添了别样风情。若将拙政园比作一人,王维再合适不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恰似拙政园的“窗中有景,景中有窗”,那丝线晕染的山水,在绢帛上灵动流淌,与窗外真实的假山池沼构成虚实相生之妙境,虚实之间,才见世界的全貌:我们以为的“真实”,或许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描摹”;而看似“虚构”的绣品,反而藏着更本真的意境,令人难辨究竟是园林孕育了刺绣,还是刺绣赋予园林别样生机。
  “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苏轼的话成了最好的引路牌。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的虎丘,藏着中国第一斜塔云岩寺塔,还有吴王阖闾墓的传说。斜塔的影子与墓的剑气在银杏叶间交织,千年前工匠的斧凿声,仿佛仍在石纹里回响。乘上手摇船时,四周静得只剩橹声,水乡的原始之美漫了过来——这才是苏州的底色:山如墨染,水似绸缎,门庭建筑恰似精心裱装的画,而我,也不知不觉融入了这如画美景之中。虎丘的“亦山亦水”,原是苏州最本真的模样:自然与人文不是割裂的景致,而是共生的血脉。
  去寒山寺,全因张继那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寺中未烧香许愿,却被晾晒的油纸伞绊住了脚步。伞面浮着杏花春雨的旧梦,让人忍不住想:某把素伞下,是否藏着白娘子遗落的发簪?答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想象让现实有了温度。我们总需要些不真实的美好,来对抗生活的冰冷——就像这油纸伞,遮住的不仅是雨,更是让心灵喘息的诗意缝隙。寒山寺的钟声或许不再夜半到客船,但那份穿越千年的诗意,早被油纸伞、被雨丝,悄悄接了过来。
  若说苏州最勾人的,当属夜景。两日里,月光码头与平江路的夜色,像两杯调得恰好的酒,一杯混着古典的朦胧,一杯浸着现代的活气。月光码头的评弹声从雕花木窗飘出,与咖啡机的蒸汽在雨巷上空缠成结。起初觉得突兀,细品却懂了:世界从不是非此即彼的割裂,而是不同声部在时光里合唱。评弹的软糯与咖啡的醇厚,本就是生活的两面,少了哪一面都不完整。夜幕降临,平江路的灯笼次第亮起,将我们的影子印在宋朝的城砖上。这条不长的街道,浓缩着苏州的文化与美食。茶烟在紫砂壶嘴袅袅升腾,书页翻动声,惊醒了趴在古籍堆里打盹的虎斑猫。只需一个闲适午后,一个安静角落,一杯香茗,一本书,便能忘却一切烦忧。平江路,就像一位温婉的江南女子,静静地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雨夜的姑苏,宁静祥和,即便游客往来如织,嘈杂不绝,亦难掩其静谧之韵,像位隐士,大隐隐于市——大隐隐于市,心若宁静,外界喧嚣又奈其何?苏州,这座城,于雨中、于景中、于文化的传承与交融中,悄然拨动我的心弦,让我深深眷恋,不舍离去。我们眷恋一座城,究竟是眷恋它的景致,还是眷恋在其中照见的自己?苏州的妙处,在于它让每个过客都能在古典与现代的褶皱里,找到心灵的褶皱被抚平的瞬间——所谓诗意家园,从不是地理上的固定之所,而是能让灵魂感到“被理解”的所在。姑苏,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心灵得以栖息的诗意家园,它不是地理上的固定之所,而是能让灵魂感到“被理解”的地方。千年的雨、古今的景、流转的文化,都在说:在这里,你可以好好安放自己。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