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产业+就业”

铺就群众幸福致富路

2025年10月22日 字数:951

  安置小区打造的儿童假日驿站。

  ■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赵宇 彭滢霏 文/图
  日前,记者从商洛市丹凤县获悉,近年来,该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程中,做好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创新探索出一条“搬迁+产业+就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全县不仅让搬迁群众“搬得出”,更通过构建完善的产业和就业体系,确保他们“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开启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搬得出”是第一步,“稳得住”才是关键。丹凤县坚持安置房建设、配套设施、产业致富“三规合一”,将产业发展作为搬迁安置的“压舱石”。在集中安置点周边,高标准布局配套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初加工网点,让群众“下楼即上班,出家门进厂门”。
  目前,全县已建成峦庄天麻、民乐蔬菜等现代农业园区10个,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5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89家,并成功流转搬迁群众山林土地1.48万亩,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同时,集中打造凤冠新城、丹水社区两个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减免房租水电、提供政府担保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培育了500余名致富带头人,为社区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家住峦庄镇兴隆社区的张虎峰,如今是天麻产业园里的一名工人。“以前总担心搬迁后没收入,现在小区旁边就是产业园,我从事装菌、保洁等工作,每月能挣4000元。孩子上学方便,我下班还能照顾家。”张虎峰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同样,在商镇商邑社区的搬迁户叶麦霞,通过社区组织的技术培训,做起手工艺品生意,她利用新媒体拓宽销路,产品热销西安、商洛等地,还带动了50余名妇女共同增收。
  为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丹凤县推行“就业岗位菜单式对接、就业状态清单式管理”模式,精准匹配群众需求与企业岗位。通过引进或认定社区工厂、就业帮扶基地等方式,凤冠新城、丹水社区等大型安置点吸纳8家企业入驻,提供就业岗位1318个,同时,在800人以上的安置点成立5个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站,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岗位推荐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在丹凤县的各个移民安置社区,安居与乐业相得益彰。一条“搬迁+产业+就业”的新路子,不仅让搬迁群众过上了新生活,更让他们在新的家园里找到了归属感、获得了幸福感。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