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畔漾温情 行善举绘新风

紫阳县洞河镇孝义善举浸润民心

2025年10月23日 字数:1513
  清晨的汉江,薄雾如纱,胡才明夫妇已仔细检查好摆渡船的缆绳,准备迎接两岸往来的乡亲;在位于紫阳县洞河镇的镇中心敬老院里,志愿者用巧手为老人剪出清爽发型,欢声笑语伴随着茶香四处漫溢;在助学仪式上,乡贤们掷地有声的承诺,为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点亮希望之光。在安康市紫阳县洞河镇,孝义与善举已如汉江之水,深沉而绵长,无声地浸润着这片土地,绘就出一幅景美、人和、风淳的文明乡村画卷。
  记者 李孝华 通讯员 储松峰
  
  孝老爱亲
  于坚守中诠释人间真情
  在二台子社区,居民们经常能看到张凤琼搀扶着丈夫李金元在广场上进行康复训练。这一场景,已风雨无阻地持续了4年。2021年,李金元因突发脑梗导致半身不遂,家庭的重担骤然压在了张凤琼一人肩上。4年来,她每日为丈夫擦身按摩、精心护理,无论寒冬酷暑,从未有一日间断。长期卧床的丈夫始终保持着清爽与尊严,未生出一处褥疮。在张凤琼的悉心照料下,李金元如今已能借助搀扶缓慢行走。这个曾经风雨飘摇的家庭,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希望。
  这般动人的温情故事,在洞河镇并非孤例。香炉村的邓以琴,在悉心照料年幼子女与年迈公婆的同时,还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在普法宣传、环境整治的一线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邓以琴凭借孝老爱亲的和睦家风和热心公益的善行义举,获评“孝义之星”荣誉。
  镇中心敬老院的杨先来大爷道出了老人们的共同心声:“这里的工作人员干活既细致又耐心。逢年过节,还总有镇村干部来看我。住在这里,我心里暖洋洋的。”
  据悉,近年来,洞河镇每年都会常态化开展“孝润我心·爱满重阳”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将义诊、义剪、文艺表演等暖心服务送到老人们的身边,让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蔚然成风。
  捐资助学
  以乡贤力量托举未来希望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是又喜又忧。最终是家乡的好心人帮我圆了大学梦。”2025年8月,在洞河镇举办的集体升学礼上,石家村的准大学生刘冰冰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天,洞河镇2025年“小金橘”乡贤助学项目二期活动正式启动,为她匹配到了“一对一”帮扶人,帮助其完成学业。
  这一凝聚着乡情与希望的公益项目,由洞河镇乡贤会发起,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从全镇准大学生中精准筛选出家庭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学子进行结对帮扶。
  洞河镇乡贤会自2023年成立以来,80余名会员在捐资助学、招商引资、乡村治理等领域持续发力,乡贤们主动为学子们链接更广阔的教育资源,助力洞河镇教学质量连年攀升。
  据统计,自2022年以来,安康市紫阳县洞河镇已成功举办了50余场简约而庄重的集体升学礼,以充满仪式感的文明方式替代铺张的“升学宴”,并对102名新民风建设模范进行了表扬。
  凡人善举
  在奉献中彰显担当本色
  汉江之上,胡才明夫妇的摆渡船已在两岸间往返了三十个春秋。每天清晨,检查船只安全、搀扶年迈老人、照看随行孩童,已成为他们刻入骨髓的习惯。这两艘小小的渡船,早已成为连接两岸百姓的“连心桥”。
  这样的坚守与奉献,在洞河镇比比皆是。镇财政所会计朱成奎,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以严谨细致的作风对待每一笔账目,以真诚热心的态度服务每一位群众;前河村党支部书记张东文,3年间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带领这个曾经的“后进村”一步步蜕变为充满发展活力的“后劲村”;本土企业家曹宏信,致富不忘乡邻,不仅出资改善村道、安装路灯,还帮扶困难家庭百余次。他们与肢体残疾却自强不息的覃红元一道,荣膺“紫阳好人”称号,成为群众身边可学可做的道德标杆。
  如今的洞河镇,“乡贤+”机制持续释放活力,志愿服务与榜样引领相得益彰。从汉江摆渡三十载的无悔坚守,到助学兴教倾囊相助的反哺热忱;从孝亲敬老日复一日的细微温情,到敬业奉献忠于职守的担当本色……无数平凡人物的微光善举,正汇聚成照亮乡野的璀璨星河,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