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产“金山”地生“绿洲”
—— 小纪汗煤矿的生态实践之路
2025年10月28日
字数:1056






■记者 郑玮 通讯员 申晨余 文/图
当“煤矿”与“绿色”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走进小纪汗煤矿,目之所及是郁郁葱葱的植被、清澈循环的矿井水、整齐排列的屋顶光伏——这座现代化矿山正以“黑色能源”的绿色转型,重新定义煤炭行业的生态答卷。
过去提起煤矿,人们往往联想到“粉尘漫天、污水横流”。如今的小纪汗煤矿,早已颠覆这一刻板印象,产品煤和矸石采用密闭贮存、运输,各转载点设置了除尘抑尘装置,装车站建设了智能降尘系统和运煤车辆清洗装置,在生产、运输的全流程实现粉尘浓度控制;井下作业面通过选用先进设备、优化生产布局,在保证安全环保大局的前提下,圆满完成各项生产、保供任务,同时实现保水开采。
矿井水不是废水,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小纪汗煤矿建有50m3/h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和1900m3/h(含1.1备用系数)矿井水综合处理利用系统,另外建设完成44公里长复用水输水主管线、榆林市水务集团连接线和空港新区的支线工程设施。矿井水处理系统采用矿井水预处理软化、膜系统减量浓缩和浓水蒸发结晶三段处理工艺,产品水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22)Ⅲ类标准,约1/4用于生产生活,剩余全部输送至榆林市水务集团供水公司工业供水管网,统一调配后供给榆横工业园区各煤化工用户使用。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采用“AO生化处理+消毒处理”工艺,处理后的产品水被用于洗煤厂洗选煤补充水,实现“废水变清泉”的循环奇迹。
为实现“能源生产”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近年来,小纪汗煤矿累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塌陷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并积极开展了相应的道路、电力及水利设施修复和水文地质监测等工作,目前小纪汗煤矿塌陷区已稳定区域面积1310.5公顷,已治理完成面积1217.1公顷,有效治理率达92.87%,为塌陷区域披上“绿色铠甲”。
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小纪汗煤矿积极推进绿色低碳供热改造,形成了“乏风余热+矿井水余热+空压机余热+燃气锅炉”的清洁供热方式,全面替代燃煤锅炉的同时有效解决了井口防冻、建筑采暖、洗浴热水等用热需求,实现小纪汗煤矿“绿色能源智能化供热”,预计每年可减少CO2排放约22857.4t,减少SO2排放约74.08t,减少NOx排放约64.5214t,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同时,小纪汗煤矿的绿色实践还在向新能源领域延伸,矿区屋顶等区域开展分布式光伏安装,改善能源结构,实现矿山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助力。
从“被动治污”到“主动创绿”,小纪汗煤矿正以实际行动证明,煤炭企业也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未来,这座矿山将继续深耕绿色转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让“黑色黄金”与“绿色生态”共生共荣,为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写下“小纪汗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