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以“党建红”引领“治理优”
筑牢安居“堡垒”
2025年10月28日
字数:1289

丹凤县筑牢群众安居“堡垒”。
■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赵宇 彭滢霏 文/图
清晨的阳光洒满丹凤县凤冠社区,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文化广场上笑语欢声,孩子们在崭新的校园里书声琅琅……这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卷,是丹凤县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生动写照。作为陕西省两个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之一,凤冠社区不仅让群众“搬得出”,更通过一套“组合拳”,让他们稳得住、能融入,先后荣获“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美丽安置社区”等多项殊荣。
“党建红”引领“治理优”
筑牢安居“堡垒”
“社区干部就像我们的亲人,有困难找他们,准没错!”提起社区服务,搬迁户吴葡萄、周彩银竖起了大拇指。这份信赖,源于丹凤县将党建引领贯穿于社区治理的每一个角落。
为破解大型安置区管理难题,丹凤县创新性地成立了凤冠、商邑等4个独立的移民社区党组织,将未就业大学生、致富带头人等优秀人才充实到“两委”班子,打造了一支懂群众、有活力的基层队伍;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党支部+网格长+网格员(楼栋长)”的三级网格管理体系,200余名“红袖章”志愿者穿梭于楼栋之间,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将服务送到“家门口”。从“乡音党课”到“院落会”,党的声音和温暖通过最接地气的方式,传递到每一位群众的心坎里。
“设施全”实现“生活美”
打造幸福“共同体”
安居方能乐业。丹凤县深知,完善的配套设施是搬迁群众安心生活的基石。为此,县里统筹各类资金,向安置点大力倾斜,一笔一画勾勒出“15分钟生活圈”的蓝图。
如今,11处党群服务中心、3所幼儿园、3所小学、1个公共卫生服务中心、12个卫生室拔地而起,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从红白理事馆到老年活动中心,从文化广场到警务室,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更贴心的是,丹凤县创新推出“九小设施” —— 小菜园、小仓储、小超市、小电商服务点等,让群众在“楼上安居、楼下乐业”的同时,还能保留一份“乡土情怀”。60余亩“微菜园”不仅解决了群众的“菜篮子”,更慰藉了他们的“心窝子”。便民服务大厅、爱心超市、“五点半”课堂、日间照料中心等一个个充满温度的空间,共同构筑起一个功能完备、服务周全的幸福“共同体”。
“扶志扶智”激活“内生力”
奏响融合“新乐章”
“搬得出”是第一步,“融得好”才是最终目标。丹凤县坚持物质与精神“双扶”,通过形式多样的“扶志扶智”活动,帮助群众实现从“身入”到“心入”的深刻转变。
社区充分发挥“一约五会”作用,推动移风易俗,引导群众摒弃旧陋习、崇尚新风俗;通过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树立身边榜样,弘扬社会正能量;同时,积极开发后续扶持公共服务岗位200个,引进社会资源和专业志愿者,为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从“等靠要”转变为“闯干拼”,真正实现了从“融入”到“融合”的华丽蝶变。
据丹凤县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全县正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径,聚焦产业、就业、治理、公共服务等关键环节,以系统思维推动多维发力。在丹凤的各个移民社区,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一声声话语饱含着感恩。搬迁群众的生计可持续、生活有尊严、发展有希望,丹凤县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一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温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