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连民心 业随路兴

长武县“四好农村路”铺就乡村振兴“幸福道”

2025年10月29日 字数:1247

  ■记者 赵小康 通讯员 兰丹 文/图
  金秋时节的长武,层林尽染,叠翠流金。近年来,长武县坚持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体推进,以“畅、洁、绿、美、安”为目标,打好“建管养运”组合拳,持续加大投入,创新工作举措,推动全县农村公路由“通”到“畅”向“好”转变,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四五”期间,全县改建普通省道8.139公里,新建等级公路8.666公里,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87.13公里,路网密度达到182.7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1036公里,突破千公里大关。长武先后被授予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省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称号,2023年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第三批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公交”成为群众生活常态。
  X301长武县彭长公路鸦儿沟大桥建设项目,是长武县历史上由政府出资建设、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第一座桥梁工程,总投资1.18亿元,路线全长2.379公里,桥梁总长636米。项目通车后,不仅让34个行政村5万名群众告别“绕路史”,更推动彭公镇、相公镇融入县城“10分钟经济圈”,为苹果、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外销打通了“快车道”。
  “我们以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为抓手,畅通‘微循环’。‘十四五’期间,全县完成交通投资6.6亿元,先后建成相杨公路、长枣公路等一批县乡主干公路,实现镇(街道)100%通三级以上公路,133个行政村及3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5A级标准。”长武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李永介绍。
  长武县推行“路长制”管理模式,建立了以县、镇、村三级142名路长为架构的农村公路管护责任体系,完善“县有执法员、镇有监督员、村有管护员”的管护队伍,常态化开展道路巡查,实行农村道路管理网格化,真正实现“村村有路长”“路路有人管”。长武县2025年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农村公路优良路率达55.06%,自动化检测比例达到96.8%。“十四五”期间,长武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累计投入2875万元,改造危桥两座,县乡道路路面改造提升351.5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68.5公里,形成了交通四通八达、运行安全畅通的路网布局。
  长武县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围绕“一网多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目标,投资600万元建成长武县智慧交通运输管理平台,配套开发养护通和掌上公交APP,推进农村客运、邮政快递企业上网数据赋智,建成电子公交站牌51个,延伸拓展定制化约车、个性化租车、公交实时查询、快递收寄等服务功能,在县乡主干公路危险路段安装视频监控50路,让农村公路管控动态化、可视化、智能化,实现了交通运输“云上监管”,让群众出行“选择更多、通行更畅、服务更好”。
  长武县聚焦“高效便民、融合发展”,让农村路成为“致富路”“幸福路”。2022年以来,该县累计投资2500万元,对全县8条通村客运班线进行了公交化改造,大幅降低票价,增加发车频次,实现了全域公交化目标,受益群众8万余人。
  从“通村达组”到“美路富民”,从“交通线”到“经济带”,如今,产业路、旅游路、生态路依山而建,村组路、搬迁路、致富路傍水绵延,长武“四好农村路”的故事仍在续写。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