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台区让传统技艺“触手可及”
2025年10月29日
字数:1113

■记者 李希 通讯员 邹梦婷 文/图
10月14日,走进汉中市汉台区吴基庄的汉中簧石弓艺有限公司,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木香与胶香。省级非遗“传统弓箭制作技艺”传承人李飞正俯身在案前,专注地打磨着一把即将完工的“秦竹木弓”。
“弓身用的是秦岭原生的桑柞木,弓梢用的是巴山毛竹,黏合时用的鱼鳔胶是按照古法‘三熬三晾’制成的,就连牛筋、生漆等也全是天然原材料。”李飞一边用工具对弓弦张力进行微调,一边向记者细数着工艺流程,“从选材、制坯到上漆、绷弦有30多道工序,道道都得耐得住性子,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时间密码’。”如今,李飞不仅让濒临失传的“簧石弓箭”技艺重焕生机,更将其打造成为区域知名品牌,让这项古老工艺在当代市场中真正“活”了起来。
在汉台区,像“传统弓箭制作技艺”这样扎根历史、融入当下的非遗项目并非个例。“从省级的‘张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艺’到市级的‘周家大辣椒制作技艺’‘汉中锦缎织造技艺’,再到贴近百姓生活的区级非遗项目,每一项都是汉台历史的鲜活延续。”汉台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刘艳表示,该区目前已构建起省、市、区三级非遗名录体系,涵盖代表性项目34项,通过系统性记录、抢救性保护和生产性传承,为非遗技艺搭建起了坚实的“传承舞台”。
今年以来,汉台区围绕重要节点与特色文旅IP,已成功举办非遗特色活动20场:在春节期间的“龙腾狮舞”非遗集市上,糖画、剪纸摊位前人头攒动;在油菜花季的非遗文创展中,融合传统纹样的手工艺品成为游客“新宠”;在“熊猫市集”里,非遗美食与传统技艺展演相映成趣。
传承的“接力棒”,更要交到年轻人的手中。在东塔小学的非遗课堂上,孩子们正跟着李飞学习制作简易的弓箭。李飞特意简化了复杂的工序,引导孩子们动手粘弓柄、缠线加固并通过包皮料进行美化。“你看这个孩子,刚给他教完缠线的手法,他就能自己琢磨着调整力度。他的手虽小,可专注力一点都不差。”李飞指向正在认真操作的学生说。
目前,汉台区已常态化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全区已有13所中小学开设了非遗特色课程,服务学生超6000人次。“我们正在推动所有非遗项目成立专项工作室。下一步将重点打造‘非遗传承青苗计划’,建立青少年非遗传承基地,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热爱并接过技艺的‘接力棒’。”刘艳透露。
从李飞手中凝聚匠心的传统弓箭到气势恢宏的“宗营社火”,从非遗集市上的热闹场景到校园里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如今的汉台区,正在着力构建“保护+传承+产业化”的三位一体非遗发展体系,通过实施“青苗计划”培育新生力量,通过打造“汉台非遗”区域品牌提升地区影响力,通过拓展线上线下市场的方式拓宽变现渠道,让一项项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传统技艺真正在新时代的沃土中扎根、开花,走出一条“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