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槐
2025年10月29日
字数:1679
■陈玉莲
远远望去,王石凹遗址招待所门前那棵老槐依旧很茂盛,枝叶纷披,努力生长。它已是七百余岁的老树了。我觉得,它是一棵不凡的槐树:它见证了王石凹煤矿的繁盛和衰败,它是王石凹的绿色地标。
老槐的根系扎得很深也很远。矿车的轨道锈痕已脱落,在荒草里躺平了,像一条废掉的铁链子,一头绑着沉寂的矿井,另一头系在古槐的根须上。
老槐历经时代变迁,见证矿工艰辛的创业历程,经风雨、历寒暑。多少煤尘吹进它的皱纹里、树干上;多少矿灯的光洒在它的枝叶上、罅隙里。最终这棵老槐长成了这里最忠诚的守候者、不老的树仙,彰显出王石凹煤矿的地域特色与矿区景观文化。
据矿区负责人介绍,王石凹煤矿始建于1957年,1961年投产,年设计产能120万吨,曾是西北地区首座大型机械化竖井,鼎盛时期职工家属超3万人,这里号称“小香港”。2015年因煤炭行业转型关闭,后改造为工业遗址公园,2018年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录,2024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棵700余年的老槐树成了景区最古老的风景之一。
第一次看到老槐树时,正逢初夏。新叶把树冠染成了翠色,我依着老槐定格相遇。25米高的树身像座沉默的塔,树身得三四个成年人才能环住。最粗的那根枝丫斜斜伸向废弃的绞车房,末端向下垂着,像一只大黑熊的手,还想拉扯着那些躺平的运煤车。一位守门的老矿工抚摸着树身说,1958年建矿时,推土机都开到了树跟前,当时矿长不知咋的,奔跑着呼喊:“立即停工。”并恭敬地对老槐树说:“你在,根就在。”
于是,老槐见证了一座座井架拔地而起。第一声爆破震落它满身的槐米,老槐无言。老矿工一时兴起,还说一年夏天,老槐树上不知何时缠绕着一条铣把粗的青蛇,起初在树叶上盘绕,蛇身和槐叶一个色,没人注意。后来有人下夜班看到青蛇在树身上发光,似在给夜间当班的人照明。它从不离开树,男矿工都不怕它,女工知晓后绕树而行。一天夜里,呼雷闪电下暴雨。天亮后,有人发现,老槐对面的杨树被雷劈开了,被劈开处有一坨黑乎乎的血迹,挺吓人的。而老槐树身上却挂着青蛇的皮,青透发光。青蛇不知所终。十几个男矿工围着树找了半天,有人甚至爬上树找,还是没找见。一段时间,矿工们心里像少了啥似的。蛇皮一直挂在树身上,很久很久。我问老矿工后来呢?他说后来槐树叶子一直像青蛇一样绿得厚实,似现在,也没生过腻虫,更没害过病,越长枝叶越多。他说的时候很自豪,像说家里的亲人。
井下的人总是以古槐为坐标。早班的矿工踩着露水走过,会顺手摸一把树干上凸起的疙瘩,那是他们晨起的打卡点。中午收工时,太阳透过槐叶,在井口的钢轨上洒下光影,他们就着光啃馒头、喝白开水、吃咸菜,槐花香混着煤尘,成了最实在的饭香。夜班的矿灯晃过树影时,总有人对着树冠叨叨几句,像在跟老熟人打招呼,很亲切。
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给我们说,有年冬天井下发了透水事故,被困的七个矿工在黑暗里数着时间,直到听见井上有人喊:“顺着古槐的方向挖,看不见总能闻到槐根苦哈哈的味道吧!”后来获救的班长说,那一刻,他好像看见槐树根正顺着井道往深处钻,像无数双托举的大手,他们通过自救脱离了险境。
老槐有时也会受伤,它只是无法言语。它身上有些奇怪的印记。东边树干上有片凹陷,据说1972年矿上放电影时,放映机支架被风吹倒撞伤了它的枝。西侧枝丫有断裂的疤痕,据说是1984年那场罕见的暴雪压断的,当时全矿的人都跑来铲雪护树,铁锹撞着冻土的声音,堪比井下挖煤还热闹。最让人不能忘记的是树腰那圈浅浅的勒痕,是2014年矿井关闭时,矿工们系的红绸带留下的。那天上千人围着树站成圈,有人把安全帽放在树根下,有人对着树干鞠躬。当时老矿长摸着树身哭了,他说:“矿关闭了,你要好好活着!”
今天,古槐成了遗址公园的心脏。玻璃展柜里的风镐、矿灯、安全帽等都带着铁锈味,唯有老槐每年春天长新绿,把记忆挂在树梢。老矿工每年挂红祈福,祈愿老槐能活得久一些。
我们离开时,我回头又望一眼老槐,它多像神话故事里董永和七仙女在老槐树下成亲的那棵老槐树。古槐的枝干在太阳光里愈发苍劲,像大香山寺正殿里妙善公主张开的手臂,托举着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
许是七百年的岁月里,它早已不是一棵树,而是王石凹的筋骨,是一代矿工们的回忆,是煤城人的仰望。
远远望去,王石凹遗址招待所门前那棵老槐依旧很茂盛,枝叶纷披,努力生长。它已是七百余岁的老树了。我觉得,它是一棵不凡的槐树:它见证了王石凹煤矿的繁盛和衰败,它是王石凹的绿色地标。
老槐的根系扎得很深也很远。矿车的轨道锈痕已脱落,在荒草里躺平了,像一条废掉的铁链子,一头绑着沉寂的矿井,另一头系在古槐的根须上。
老槐历经时代变迁,见证矿工艰辛的创业历程,经风雨、历寒暑。多少煤尘吹进它的皱纹里、树干上;多少矿灯的光洒在它的枝叶上、罅隙里。最终这棵老槐长成了这里最忠诚的守候者、不老的树仙,彰显出王石凹煤矿的地域特色与矿区景观文化。
据矿区负责人介绍,王石凹煤矿始建于1957年,1961年投产,年设计产能120万吨,曾是西北地区首座大型机械化竖井,鼎盛时期职工家属超3万人,这里号称“小香港”。2015年因煤炭行业转型关闭,后改造为工业遗址公园,2018年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录,2024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棵700余年的老槐树成了景区最古老的风景之一。
第一次看到老槐树时,正逢初夏。新叶把树冠染成了翠色,我依着老槐定格相遇。25米高的树身像座沉默的塔,树身得三四个成年人才能环住。最粗的那根枝丫斜斜伸向废弃的绞车房,末端向下垂着,像一只大黑熊的手,还想拉扯着那些躺平的运煤车。一位守门的老矿工抚摸着树身说,1958年建矿时,推土机都开到了树跟前,当时矿长不知咋的,奔跑着呼喊:“立即停工。”并恭敬地对老槐树说:“你在,根就在。”
于是,老槐见证了一座座井架拔地而起。第一声爆破震落它满身的槐米,老槐无言。老矿工一时兴起,还说一年夏天,老槐树上不知何时缠绕着一条铣把粗的青蛇,起初在树叶上盘绕,蛇身和槐叶一个色,没人注意。后来有人下夜班看到青蛇在树身上发光,似在给夜间当班的人照明。它从不离开树,男矿工都不怕它,女工知晓后绕树而行。一天夜里,呼雷闪电下暴雨。天亮后,有人发现,老槐对面的杨树被雷劈开了,被劈开处有一坨黑乎乎的血迹,挺吓人的。而老槐树身上却挂着青蛇的皮,青透发光。青蛇不知所终。十几个男矿工围着树找了半天,有人甚至爬上树找,还是没找见。一段时间,矿工们心里像少了啥似的。蛇皮一直挂在树身上,很久很久。我问老矿工后来呢?他说后来槐树叶子一直像青蛇一样绿得厚实,似现在,也没生过腻虫,更没害过病,越长枝叶越多。他说的时候很自豪,像说家里的亲人。
井下的人总是以古槐为坐标。早班的矿工踩着露水走过,会顺手摸一把树干上凸起的疙瘩,那是他们晨起的打卡点。中午收工时,太阳透过槐叶,在井口的钢轨上洒下光影,他们就着光啃馒头、喝白开水、吃咸菜,槐花香混着煤尘,成了最实在的饭香。夜班的矿灯晃过树影时,总有人对着树冠叨叨几句,像在跟老熟人打招呼,很亲切。
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给我们说,有年冬天井下发了透水事故,被困的七个矿工在黑暗里数着时间,直到听见井上有人喊:“顺着古槐的方向挖,看不见总能闻到槐根苦哈哈的味道吧!”后来获救的班长说,那一刻,他好像看见槐树根正顺着井道往深处钻,像无数双托举的大手,他们通过自救脱离了险境。
老槐有时也会受伤,它只是无法言语。它身上有些奇怪的印记。东边树干上有片凹陷,据说1972年矿上放电影时,放映机支架被风吹倒撞伤了它的枝。西侧枝丫有断裂的疤痕,据说是1984年那场罕见的暴雪压断的,当时全矿的人都跑来铲雪护树,铁锹撞着冻土的声音,堪比井下挖煤还热闹。最让人不能忘记的是树腰那圈浅浅的勒痕,是2014年矿井关闭时,矿工们系的红绸带留下的。那天上千人围着树站成圈,有人把安全帽放在树根下,有人对着树干鞠躬。当时老矿长摸着树身哭了,他说:“矿关闭了,你要好好活着!”
今天,古槐成了遗址公园的心脏。玻璃展柜里的风镐、矿灯、安全帽等都带着铁锈味,唯有老槐每年春天长新绿,把记忆挂在树梢。老矿工每年挂红祈福,祈愿老槐能活得久一些。
我们离开时,我回头又望一眼老槐,它多像神话故事里董永和七仙女在老槐树下成亲的那棵老槐树。古槐的枝干在太阳光里愈发苍劲,像大香山寺正殿里妙善公主张开的手臂,托举着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
许是七百年的岁月里,它早已不是一棵树,而是王石凹的筋骨,是一代矿工们的回忆,是煤城人的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