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2025年10月30日 字数:950
  ■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王希西
  在秦岭南麓的柞水县,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富足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今年以来,柞水县深挖生态潜力,以“菌药畜果茶”五大特色产业为笔,通过科学布局、科技赋能与品牌塑造,精心描绘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柞水县摒弃“一刀切”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让每个区域都奏响独具特色的产业“最强音”。在木耳主产区,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已然成型,“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为这一地标产业筑牢了坚实根基。而在其他区域,则根据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中药材、烤烟等经济作物,并前瞻性地配套建设仓储设施,为产业收益上好“保险锁”。此外,柞水县通过精准对接市场,打造高品质茶园基地和蔬菜直供渠道,让柞水的绿色产品以最快速度、最优品质走向市场,区域竞争优势日益凸显。
  如果说精准布局是“骨架”,那么科技与品牌就是驱动产业腾飞的“双翼”。柞水县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此组建了一支支“田秀才”服务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46场,现场解决230余个种植难题,将知识和技术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同时,6个高标准示范基地的建成,以“样板引路”的方式,引领着全县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跃升。
  在品牌建设上,柞水县在擦亮“柞水木耳”这块金字招牌的同时,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区域品牌矩阵,借助电商直播、研学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经营主体183家,特色产品销售额突破3亿元大关,实现了品牌价值与市场效益的“双丰收”。
  产业的最终落脚点是民生。柞水县统筹推进特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在特色种植领域,新建标准化茶园500亩,发展中草药、烤烟、蔬菜等数万亩,并通过木耳大棚“轮作种植”、闲置大棚再利用等创新模式,让土地资源焕发新生机;特色养殖方面,林麝、鸸鹋等12个特色养殖基地蓬勃发展,其中龙潭村的林麝养殖项目,就带动了8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过5000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产业链条的延伸为群众增收开辟了新路径。西部食用菌交易中心、木耳锅巴加工等项目的快速推进,以及10余种深加工产品的成功开发,使产品转化率高达62%。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再到卖品牌,柞水县的产业优势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带动3万余人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最强劲、最持久的动能。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