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秦岭“常态蓝”

柞水县构建大气环境立体化监管体系

2025年11月03日 字数:644

  ■记者 韩建军 文/图
  在商洛市柞水县,一片澄澈的“常态蓝”不仅是市民朋友圈里的常客,更成为这座秦岭腹地小城最引以为傲的生态名片。在这抹蓝的背后,一张由科技织就的“天网”正悄然铺开,为精准治污、守护蓝天提供着数智化的硬核支撑。
  近日,在该县下梁镇明星社区,工人们正紧张地进行着大气环境监管能力提升项目的最后冲刺。搬运设备、固定支架、连接线路、调试传感器……一系列操作有条不紊,高效而精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设备,正是柞水县为大气污染防治布下的“前沿哨兵”。
  “我们正在建设的是一套‘耳目’与‘大脑’协同作战的立体化监管体系。”商洛市生态环境局柞水县分局副局长方艳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项目蓝图。她介绍,项目核心包含两部分:一是在营盘、下梁等6个重点镇办的关键区域和敏感地带,科学布局11座空气微站,它们如同敏锐的“神经末梢”,实时捕捉着空气中PM2.5、臭氧等污染物的细微变化;二是建立一个数智化监管平台,将其作为整个体系的“智慧大脑”,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汇集、分析与研判。
  目前,这张“天网”已初具雏形。凤镇、小岭、曹坪、红岩寺等地的微站已率先“上岗”,营盘段的安装工作也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两三天内即可全面完工。待项目全面建成后,柞水县将告别过去“大水漫灌”式的治理模式,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的转变。
  “这套体系最大的优势在于精准溯源和快速响应。”方艳说,一旦某个区域出现异常数据,平台能迅速锁定污染源头,为执法人员提供精确导航,从而实现靶向治理。这不仅大大提升了监管效率,也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依据。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