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农民创作完成72万字长篇小说
“只为圆了我的文学梦”
2025年11月05日
字数:1456

73岁老人遆清作品研讨会现场。
■记者 杨月锋 通讯员 闫佳琳 文/图
“数百首诗词巧妙贯穿全书,彰显出作者的才情初衷,着实让人震撼。”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华阴市作家协会主席冯旭荣评价道。
10月30日,长篇小说《渡鹊桥》新书研讨会在华阴市华岳社区举行。新书不仅得到许多同仁的认可,甚至得到中国茅盾研究会及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理事冯望岳教授的高度点评。谁能想到,这本上下两册、共计72万字的长篇小说,竟出自一位年逾古稀的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遆清。
研讨会上,遆清老人在介绍了自己创作过程后高兴地告诉大家:“只为圆了我的文学梦。”
今年73岁的遆清,家住孟塬镇遆家村,从小家境贫寒,家中姊妹9人属他最小,眼见哥哥姐姐几人早早辍学务农,父母希望他多念一点书。
也许是他也爱学习,从小就和很多农村孩子不一样,每天把大量时间花在看书学习上。朋友那借来的、村头寺庙收来的、姑父书柜里拿来的书,他都像得了“宝贝”一样珍视。“如果不学习,农村生活让人像一只迷路在无边无际大草原的羊,无助地看不到希望。”遆清回忆起从小痴迷书籍时说:“大量阅读,让我看到更广泛的出路。尤其是接触四大名著后,我心里就有了文学梦。”
为距离接近自己梦想更进一步,40岁那年,他勇敢地将自己诗稿投向一文学社,岂料主办方以主题不能紧扣时代为由,将稿件退回了。“写作能挣几个钱?一天竟折腾。”此时,知道他想法的许多朋友对他的选择表示不理解。“越是难做的事,越要坚持做。我相信我能行。”遆清说。此时,人到中年,肩上扛着家庭重担,曾经的少年染了沧桑、弯了脊梁。他进过山掂檩条卖钱换粮,他开过拖拉机跑砂砖水泥、运输化肥农资,他还举家一齐到山东烟台栖霞市种植苹果树。但儿时的梦想他却从未忘记。
“苹果树嫁接、施肥、授粉、锄草等近10亩果园,基本忙得歇不下,但他每天晚饭后,雷打不动看书学习。”其妻子田淑芳说,“喜欢反复推敲《红楼梦》《搜神记》《醒世恒言》等古典文学书籍,网上学习古代作家诗词写作。”遆清说读书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就这样,他在山东的几十年里,一边辛劳耕耘,一边笔耕不辍。忙碌了大半辈子,孩子们早已成家立业,按理说他应该安度晚年。有天晚上,他看完书,回顾一生,心中不禁生出疑问:我的文学梦呢?人总会离开,通过它,又能留下些什么?“出书有多难,你知道吗?”“累了一辈子,你应该歇歇,享福了。”某天家庭会,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谁承想,大家劝他别折腾。那晚,遆清思考许久,回到家后坐在陪伴他多年的书桌前,轻轻擦拭着它,曾经青春年少时,那些质朴时光仿佛就在昨天。他一头扎进了新任务,这一次他清楚地知道,它不似养家糊口那么简单。这一年他68岁。
没有电脑,只能用手机写。有时候为了搞清楚一件事,他会花费几个小时查阅资料。“父亲一辈子是个自律性很强的人,不论生活还是写作,没让人操太多心。”其女儿遆佼佼说,她父亲离不开这份梦想,不仅仅是为成名赚钱,他还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历时4年,他以故乡石莲花下的孟塬镇遆家村(桃花源孟家村)为核心平台,反复校对删减,完成了72万字、88回的鸿篇巨制。当收到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的书号时,他激动万分。“专门让人确认、证实。那一刻,觉得值了。”翻阅打印成册的书籍,温润墨香的丝丝缕缕,那是他多年的心血。“我理解我的父亲,父亲平生没有太多的占有和索取的欲望,却有强烈的创造和奉献的欲望。”其女儿遆佼佼说。
采访当天,遆清多次抚摸作品,他庆幸自己没有轻言放弃。他用自己双手把平凡的生活过成了一首首“诗篇”。虽然只有一部小说发表,回顾他整个人生,他已然拿出了比诗作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