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遇见耀州瓷

2025年11月05日 字数:1531

  (图片由AI生成)

  ■王赵民
  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偶遇耀州瓷,恰似“他乡遇故知”,实在令人满心欢喜!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走进博物馆——在这里,能系统触摸历史发展的脉络。10月12日上午,我来到黑龙江省博物馆,恰逢馆内举办《千年瓷韵 釉彩流光——黑龙江省博物馆藏精品瓷器展》。展览介绍提及“从馆藏瓷器中遴选500件(套)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我当时便暗自猜想:这里会不会有耀州窑的藏品?果然,在一间展室的墙面展板上,我看到了关于耀州窑的四列介绍文字:
  耀州窑,宋代著名瓷窑之一,窑址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因宋代属耀州而得名。耀州窑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北宋中晚期是其鼎盛时期,是历史上以烧制刻花青瓷为代表的知名瓷窑。
  “耀州窑”三个字正下方,画了一件耀州窑青瓷碗,堪称耀州窑的代表性器物。展板上的介绍定位精准——的确,耀州窑创烧于唐代,鼎盛于北宋中晚期,以刻花青瓷为标志性产品。其刻花工艺凭借“刀法犀利、线条灵动”“刚劲有力、纹饰立体”“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特点享誉业界,被誉为“北方青瓷刻花之冠”,是宋代民间窑口装饰艺术的典范,对后世龙泉窑、景德镇窑的刻划花工艺均有深远影响。
  文字展板下方,是沿墙摆放的展柜,柜内陈列着三件瓷器:从左至右,前两件为宋代(960—1279)耀州窑青釉刻花碗,第三件则是北宋(960—1127)磁州窑白釉黑花圆枕。推测展出方将耀州窑与磁州窑并列,或许是认为这两大窑口同属宋代北方民间名窑,风格与影响力相近。
  因展柜隔着玻璃,我凑近仔细观察这两件耀州窑瓷器,大致情形如下:它们的形制、釉色、刀法与装饰风格,均代表了耀州窑鼎盛时期的精湛工艺水准,堪称宋代耀州窑青瓷的经典器物。
  左侧第一件,同样是耀州窑青釉刻花碗:器型为宋代典型的敞口浅腹碗,造型规整,口沿圆润,符合宋代实用器“简洁雅致”的设计风格;胎色呈青灰色,质地细密坚硬,是耀州窑胎土的典型特质;釉色为青中泛灰的橄榄青色,釉层均匀且带有柔和的光泽,因年代久远,釉面自然沉淀出岁月痕迹,依旧传递着宋代青瓷“类玉”的审美追求。工艺上,它同样采用耀州窑标志性的刻花技法——先以刀具在胎体上刻出纹饰轮廓,再用篦状工具划出细节纹理,施釉烧制后,刻痕处釉层较厚、颜色更深,形成清晰的立体浮雕效果,刀法犀利流畅,尽显宋代刻花工艺的巅峰水准。纹样为碗心装饰的缠枝花卉纹,从细节判断应为牡丹或莲花,花瓣舒展、枝叶卷曲,纹样布局饱满且层次分明,是宋代耀州窑常见的装饰题材,既蕴含富贵吉祥之意,又兼具写意的艺术美感。这件碗不仅是宋代日常生活用器,更体现了宋代民间窑口“实用与艺术相融”的特点,是研究宋代制瓷技术与社会审美取向的珍贵实物。
  左侧第二件,是宋代常见的“圈足碗”:口沿微撇,圈足小巧精致。胎质从浅灰色自然过渡到青灰色,釉色为耀州窑典型的青中泛黄(即“橄榄青”),釉面温润莹亮,带有细腻的玻璃质感,完美契合宋代青瓷“类玉”的审美追求;底足可见露胎(足边无釉),这正是宋代耀州窑“刮釉装烧”工艺的典型特征。其制作采用耀州窑标志性的刻花(或刻划花)工艺——以锋利刀具在半干的胎体上刻出纹饰,再施釉烧制。刻痕深浅有致,釉层在凹处积聚、凸处较薄,形成浅浮雕般的立体效果,既体现了宋代实用器物的生活化设计,也彰显了宋代“简约而精致”的美学风尚,堪称宋代刻花工艺的巅峰代表,更是研究宋代制瓷技术与社会审美取向的重要实物资料。
  参观到这里,我忽然心生感慨:这两件耀州窑珍品能被选为精品入驻黑龙江省博物馆,无疑是耀州窑“走出故土、享誉四方”的生动例证——类似的耀州窑珍品,在国内外不少博物馆中并不少见。但转念一想,作为耀州窑故乡的耀州窑博物馆,是否也珍藏着这样的经典器物呢?回去之后,我一定要专程去一趟耀州窑博物馆,还想向研究耀州窑的专家请教一番,以解心中的疑惑。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