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楼听月最分明
—— 读《长安听月》
2025年11月05日
字数:1795
■刘兰辉
仲夏之夜,窗外是一弯新月,斜挂在古老的城墙之上,清辉洒向长安城,像给人间铺了一地的碎银子,微风拂过,凉爽宜人。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在南门外SKP七楼的书城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分享会。台上列坐的都是这座城市的文坛名家,他们仿佛夜空中闪亮的星星;台下,男女老幼,济济一堂,有文学爱好者,有正在读书的青年才俊。他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对《长安听月》的感受,并给予了最真诚的评价。我几次欲言又止,因为抢不上话筒,只好借此机会,以文字的形式表达我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第一,是始终坚守散文创作的领域。《长安听月》是朱鸿老师的第38本散文集,他从事散文创作30多年,心无旁骛,始终坚守自己散文创作的领域。一般人仅把散文创作作为敲门砖,稍有收获便转向小说,认为小说才能代表文学,但朱老师始终忠信地耕耘着这片土地,如匠人般执着。尽心于事为忠,不欺己为信。在该书《散文与创意写作》一文中,他阐释了多年来散文创作的心得,他认为散文有小品、随笔、纪事三种形式。纪事不同于传统的记事,纪事多了一层庄重和威严。纪事所聚汇的信息是具有重大价值的,也是宝贵的,它是关于人类和人生重要事情的叙述,通过这样的事情,足以表达人性、人情、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和权利的捍卫。纪事的艺术标准是高品质的,它拒绝日常化、随便化和粗糙化的叙述,它的语言具有审美价值。它的结构是一脉山丛,而不是孤峰;是一片林木,而不是一棵树。这样的研究梳理了散文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化了散文创作的理论研究,厘清了文学性散文创作与一般性叙事散文写作的界限,为散文的文学纯洁性与艺术高度确立了更加清晰的标准。读之令人醍醐灌顶,也让我重新审视我的散文写作,让每一次写作从构思到语言运用都更加趋于严谨,不敢散漫。
第二,是创作技艺的炉火纯青。《知耻》是“精神向度”中的第二篇,是一篇千把字的小文章。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文字表现精准、犀利、深刻。该文将小说创作的手法应用到散文创作中,充分体现了朱鸿老师散文创作技艺的炉火纯青。它通过生活中的小剖面,展示了生活的乐趣和处世的智慧。文章中的两次游荡令人忍俊不禁。第一次游荡是“一副关心贴膜技术的样子”,其实是对手机在妻子之手的不安,又不好说出来,但又怕突然蹦出来什么有温度的问候,让妻子产生误会,造成不堪的后果。第二次游荡是从书房再次返回,在妻子身边转悠,心情极为忐忑。聪慧、贤淑的妻子明白了“我”的心思,“我给你关机吧!看把你怕的”,她轻轻地说。“关机也行”,“我”顿时释然了,但还佯装“我不怕,我怕什么呢”。文章结尾:“然而羞愧骤起,觉得妻子如玉,我如瓦砾。”寥寥几笔,便使主题升华,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的文字表现力既源自作者30多年散文创作的积淀,也源自作者对传统散文扬弃式的学习,字里行间,既有韩柳风骨,又有宋人笔意。足见作者对传统散文精髓汲取之深,方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世界上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做事如此,做学问也是如此。
第三,是对长安学的拓展。朱鸿老师虽然不是第一个提出长安学的人,但他拓展和丰富了长安学的研究内涵。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即开始了此项研究,为此,他不仅在浩瀚的史料中钩沉历史的真相,还进行了大量细致而艰苦的田野调查。他三至萧关,四到潼关,三登武关,经过严谨的考证后,他认为关中是秦国的一个地理范畴,而非行政范畴,它是东至函谷关(或潼关),西至散关,北至武关,南至萧关。这一见解,为理解关中地理概念提供了新视角,是对史念海先生等前辈学者经典界定的有益补充与深化。东西八百里寒与热,南北一百八十里风与月,他脚踏兵戎之墟,心断盛衰之理,历经艰险,并结出丰硕的果实,著有《长安是中国的心》《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与关中》《长安新考》等著作,同时也丰富了历史散文创作的形式和内涵。
对长安学的贡献,我个人认为有两个人贡献卓著。一个人是清代的毕沅,公元1773年,毕沅任陕西巡抚,他学问博洽,著作等身,履职之余,他勘察胜迹,对遗存在荒野中的周、秦、汉、唐时期的陵阙陵墓和历史古迹一一作了考证,并立碑铭记,为长安保留下珍贵的历史的记忆。另一个是朱鸿,他对长安土地的历史遗迹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并以文字阐述其历史脉络,在历史的夹缝中挖掘长安的气质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使历史与现实彼此互见,让长安鲜活地行进在时尚之中。
长安一片月,皎皎出终南。倚楼听月,听的是书声,也是风声、雨声,它们共同构成长安的气质。
仲夏之夜,窗外是一弯新月,斜挂在古老的城墙之上,清辉洒向长安城,像给人间铺了一地的碎银子,微风拂过,凉爽宜人。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在南门外SKP七楼的书城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分享会。台上列坐的都是这座城市的文坛名家,他们仿佛夜空中闪亮的星星;台下,男女老幼,济济一堂,有文学爱好者,有正在读书的青年才俊。他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对《长安听月》的感受,并给予了最真诚的评价。我几次欲言又止,因为抢不上话筒,只好借此机会,以文字的形式表达我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第一,是始终坚守散文创作的领域。《长安听月》是朱鸿老师的第38本散文集,他从事散文创作30多年,心无旁骛,始终坚守自己散文创作的领域。一般人仅把散文创作作为敲门砖,稍有收获便转向小说,认为小说才能代表文学,但朱老师始终忠信地耕耘着这片土地,如匠人般执着。尽心于事为忠,不欺己为信。在该书《散文与创意写作》一文中,他阐释了多年来散文创作的心得,他认为散文有小品、随笔、纪事三种形式。纪事不同于传统的记事,纪事多了一层庄重和威严。纪事所聚汇的信息是具有重大价值的,也是宝贵的,它是关于人类和人生重要事情的叙述,通过这样的事情,足以表达人性、人情、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和权利的捍卫。纪事的艺术标准是高品质的,它拒绝日常化、随便化和粗糙化的叙述,它的语言具有审美价值。它的结构是一脉山丛,而不是孤峰;是一片林木,而不是一棵树。这样的研究梳理了散文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化了散文创作的理论研究,厘清了文学性散文创作与一般性叙事散文写作的界限,为散文的文学纯洁性与艺术高度确立了更加清晰的标准。读之令人醍醐灌顶,也让我重新审视我的散文写作,让每一次写作从构思到语言运用都更加趋于严谨,不敢散漫。
第二,是创作技艺的炉火纯青。《知耻》是“精神向度”中的第二篇,是一篇千把字的小文章。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文字表现精准、犀利、深刻。该文将小说创作的手法应用到散文创作中,充分体现了朱鸿老师散文创作技艺的炉火纯青。它通过生活中的小剖面,展示了生活的乐趣和处世的智慧。文章中的两次游荡令人忍俊不禁。第一次游荡是“一副关心贴膜技术的样子”,其实是对手机在妻子之手的不安,又不好说出来,但又怕突然蹦出来什么有温度的问候,让妻子产生误会,造成不堪的后果。第二次游荡是从书房再次返回,在妻子身边转悠,心情极为忐忑。聪慧、贤淑的妻子明白了“我”的心思,“我给你关机吧!看把你怕的”,她轻轻地说。“关机也行”,“我”顿时释然了,但还佯装“我不怕,我怕什么呢”。文章结尾:“然而羞愧骤起,觉得妻子如玉,我如瓦砾。”寥寥几笔,便使主题升华,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的文字表现力既源自作者30多年散文创作的积淀,也源自作者对传统散文扬弃式的学习,字里行间,既有韩柳风骨,又有宋人笔意。足见作者对传统散文精髓汲取之深,方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世界上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做事如此,做学问也是如此。
第三,是对长安学的拓展。朱鸿老师虽然不是第一个提出长安学的人,但他拓展和丰富了长安学的研究内涵。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即开始了此项研究,为此,他不仅在浩瀚的史料中钩沉历史的真相,还进行了大量细致而艰苦的田野调查。他三至萧关,四到潼关,三登武关,经过严谨的考证后,他认为关中是秦国的一个地理范畴,而非行政范畴,它是东至函谷关(或潼关),西至散关,北至武关,南至萧关。这一见解,为理解关中地理概念提供了新视角,是对史念海先生等前辈学者经典界定的有益补充与深化。东西八百里寒与热,南北一百八十里风与月,他脚踏兵戎之墟,心断盛衰之理,历经艰险,并结出丰硕的果实,著有《长安是中国的心》《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与关中》《长安新考》等著作,同时也丰富了历史散文创作的形式和内涵。
对长安学的贡献,我个人认为有两个人贡献卓著。一个人是清代的毕沅,公元1773年,毕沅任陕西巡抚,他学问博洽,著作等身,履职之余,他勘察胜迹,对遗存在荒野中的周、秦、汉、唐时期的陵阙陵墓和历史古迹一一作了考证,并立碑铭记,为长安保留下珍贵的历史的记忆。另一个是朱鸿,他对长安土地的历史遗迹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并以文字阐述其历史脉络,在历史的夹缝中挖掘长安的气质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使历史与现实彼此互见,让长安鲜活地行进在时尚之中。
长安一片月,皎皎出终南。倚楼听月,听的是书声,也是风声、雨声,它们共同构成长安的气质。